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大家都在谈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危害、原生家庭是原罪、原生家庭无法摆脱之痛等等。
原生家庭因其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耳濡目染下,我们的思维方式确实会受其桎梏,行为举止受其左右。俗话说“龙生龙 凤生凤 生个老鼠会打洞”也并非不无道理。
想想一个在边陲农村长大的留守儿童。或许这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的一天从年迈的奶奶早起煮好晾在大石碗里的或稀或稠的白粥开始。在工作日——周一到周五,他喝完粥就要赶着去学校了。去学校的路旁有一片草地,那里一到夏天常常结满了红通通的树莓,时间还早,这只小馋猫抵不住诱惑便冲上去一顿狂吃,那酸酸甜甜的滋味直到早读时砸吧砸吧嘴还能回味。
好容易熬到了中午,可以回家吃饭了。他的家离学校还算近,于是在回家之前,他还可以去同学家里玩一阵子超级马里奥的游戏。直到他奶奶站在屋前扯着沙哑的嗓子喊他回家吃饭,这才脚底一抹油地归去。饭后本应该午休了,可他的魂儿却被那吱吱叫个不停的知了勾了去,誓要捉住一只去叫同学们羡慕,便又一溜烟的出门去了。坐寻右望上蹿下跳了好久,知了没捉住,那上课铃声却和着“知了知了”的鸣叫传来了,直叫人心痒友无奈的。
下午的课最是让人昏昏欲睡的,但是这天,他们班有一节体育课。靠着和同桌说悄悄话、和后桌传小纸条来抵御瞌睡虫度过了两堂课,在下课铃响之际,想到即将到来的体育课,一个激灵就醒了。
他们的数学兼体育老师上课时会过来,集合学生跑圈、几句安全教育之后,同学们就可以自由活动了。跳绳、丢手绢、老鹰捉小鸡、一二三木头人等是他们常玩的游戏,一些安静的孩子喜欢坐在树荫里静静地看书,而一些闹腾的调皮蛋们则会去别人的游戏圈里捣乱,通常惹得女孩们怒目圆睁。而他今天的主题是和好朋友们玩弹珠。今天他运气似乎特别好,几乎要把朋友们赢了个遍,乐呵得回家时都是跳着走的路。
日复一日,他小学毕业了。
这时候,已经有的同学不再读书了。都说穷人家的孩子当家早,却没想到是这么早的。他也有彷徨、不安的。他不知道要不要继续上学,可是他不知道继续读书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不再读书后该做什么。去年辍学去外地打工回来的同学有了新奇的发型和衣服,甚至还有了一部滑盖手机。他有点心动了。上初中不到一个星期,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不读了。然后他收拾东西回家了。他妈妈低声细语地问他怎么了,是住校不习惯还是有人欺负他了,他只说“不想读了”,他爸爸气得将他打了一顿,他还是只说“不想读书了”。就这样,他去了爸爸所在的工厂里打工,没多久,又偷偷去另一个城市找同学了,连夜出走的,衣服什么的都没带。然后,是日复一日的流水线生活,不上班的时候,网吧就是他的家。
问他后悔吗?只怕是不悔的。现在他自己有收入了,也换了个黄得发亮的发型,买了一部比当时同学的滑盖还要大内存的手机,不时还能去网咖开黑。他说“只后悔没有早点出来”。
他的生活轨迹只是个偶然吗?还是说仅仅是因为他看到了别人的新手机吗?不是的。
因为他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年少的时候就进入了社会,是早年流水线上勤勤勉勉的一员,成家生儿育女,他们要养家糊口,用钱的地方更多了,他们不得已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然后出门打工。于是他一年只见爸妈一两次,甚至两三年才一起过一个年。电话是时常会打的,电话那头的爸妈很辛苦,也没有别的,只是不停地和他强调要听老人的话,要好好读书罢了。电话这头的他却因为父母常年的缺失造成心理失落,电话里也只是敷衍听讲。而在校的时候,老师们身兼多职,自然无法关照到每个学生,所以他也就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慢慢地,留守的他的思想也被留守了,被困住了。
他的父母有苦衷,也活得不容易,但却间接造成了他的迷失。从这一点看来,原生家庭确实不是无辜的。当然,我并不否认会有例外,也承认其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有人要为它洗白,我恐怕是无法认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