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打工的面包房认识了一个非常喜欢历史的日本男生。听说我是中国人结果一有机会他就找我聊历史。为了每次都能聊上几句,我就把中国近代史又重新看了一遍。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13年二次革命,这段期间有个人物不得不提-袁世凯。在近代历史他是个被妖魔化的人物。尤其是称帝一事,更是千夫所指。
袁世凯年仅26就成为清政府驻朝鲜的钦差大臣,在跟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他也为当时的中国争取了最大利益。外蒙古独立问题上,他也处理得当,没让俄国占便宜。修铁路,建大学…这样的一位改革政治家,不会不知道恢复帝制的后果。那为何他还是最终做出了毁掉自己一生名誉的决定呢?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带着革命党推翻了清政府,一个月后他就把历史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几千年的皇权观念说推翻就推翻了,当时百姓可还没缓过神来。一下子没了皇帝,膝盖都没地方跪了。总统又是什么概念,普通百姓更是摸不着头脑。于是就出现了,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的现象。中央的号召,没人响应,办不成事情,公信力就更差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每况愈下,反倒是比不上晚清时候的生活水平了。这样种种的问题都等着解决,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参议院通过投票决定将共和制改为君主立宪制。就这样袁世凯答应当了皇帝。
其实袁世凯57岁那年亲口说过,他祖上都是短命,没有活过60岁的,就算当了皇帝又能当几年呢。再有历史上的君王到头来有几个有好下场的。他不想子孙后代背负骂名。可见对称帝这件事他也是真心没兴趣的。再回头去看历史,置身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袁世凯最后称帝,很可能并非本意,却是无奈的决定。
半年前看过余华的《活着》,最近想看小说,就又找来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来看。开始读之前,扫了一眼简介,说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叫许三观的人,定期卖血最后差点把命搭进去的故事。开头两章讲,许三观爷爷住的村子有个说法,定期卖血身体会更健康。看到这里再加上之前网上的简介,我推测这可能是一本讽刺愚昧思想的小说。看到整本书60%的时候,许三观也就卖了两次血。越看越纳闷,到小说的最后,因为要请二儿子的生产队对长吃饭,他去卖了血。为了给大儿子在上海看病,他一路卖血筹钱……处处都是生活的妥协和无奈。
历史上的大人物如此,平常百姓也是如此。
我们平常的各种决定和准备似乎都在给自己更多的选择,而不必担心无路可走,陷于无奈的境地。比如你有着一份不错工作,却还在努力掌握更多的技能,并非一心想要跳槽。而是为了随时都有能够离开的能力。万一有离开的那一天,不至于无奈没得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