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目前呈增长态势,截止2010 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 亿。问题来了,高血压为什么会找上我?
什么是高血压病
静息状态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9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即没有发现其他导致血压升高的基础疾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我们一般所说的高血压病指的就是这种“原发性高血压”。而“继发性高血压”只占10%,是指患者的高血压是由特定的疾病继发引起的,如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血压升高,肾血管狭窄导致的高血压等。如果纠正了导致血压升高的继发因素,血压可以恢复正常,不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物。
为什么高血压病会找上我
原发性高血压原因较复杂,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30%左右,后天饮食习惯占30%左右,生活习惯压力等占40%左右。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只有一人患高血压,其子女患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28%;若父母均患高血压,其子女患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则高达40%以上。
2、年龄因素。高血压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因为人体各器官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退行性变化,血管壁也会逐渐硬化,使得大血管弹性降低,导致收缩压显著升高、舒张压降低。
3、肥胖。人体的血压随着体重增加而上升,体重每升高20磅,舒张压即升高4mmHg。而患肥胖症的儿童高血压发生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6 倍。
4、不良饮食习惯。中国人饮食习惯喜欢吃盐,而过多钠盐摄入会引起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钠盐摄入量是5-6g(包括隐藏的食盐)。
5、工作、环境因素。在有噪音的工作环境,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者,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人体长期高度紧张,生活不规律时,久坐不动等工作习惯都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血压升高。
6、吸烟、酗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管内皮素分泌增加,血管紧张收缩,压力增高;还可加速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研究发现,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会使血压下降,但随后会升高;而大量饮酒后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据统计5%—10%的高血压患者是由于过量饮酒所致。
高血压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首次诊断不用服药
错误观点:部分患者虽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因为是初次诊断,且无明显自觉症状,有的采取不服药的策略。
正确观点:究竟是否需要服药主要取决于患者血压水平、有无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及血管、靶器官损害情况。即使初次诊断的患者,只要血压水平较高、或者合并有血糖血脂异常、或有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均应尽早接受药物治疗。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服药
错误观点:有些高血压患者,体检时偶然发现血压高,有的甚至200/120mmHg了都没有任何症状,认为只要没症状就不需要服药。
正确观点:循证医学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或)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以使脑卒中风险减少36%。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是和血压的高度成正比的,没有明显的症状不代表不严重或者没有疾病,反而更危险。因为患者常常因为无症状选择不正规治疗,常导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心梗、脑梗等发生。
误区三、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
错误观点: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服药血压降到正常了,就不需要服药了,等高了再服药。
正确观点:极少数患者,通过坚持运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高血压恢复正常,的确不需要再用药。但对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还是需要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的。擅自停药容易引起血压反复,反而损害靶器官更严重。想停药的患者最好找医生看看,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误区四、老年人血压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错误观点:人到40岁以后,收缩压每年增高l毫米汞柱是正常的,所以80岁的老人收缩压180毫米汞柱也属于正常。这在70年代的教科书上也这样说。
正确观点: 老年人的血压增高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轻人相同。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是身体衰老的表现,但决不能视为正常。因为当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时,对心、脑、肾等脏器就引起侵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压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
误区五、单纯依赖药物
错误观点: 有些高血压患者认为,我已经在吃降压药了,就可以放心的去吃喝玩乐了。
正确观点: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性格暴躁等。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
误区六、 要从便宜药吃起
错误观点: 一些高血压患者认为,降压药开始要从便宜药物吃起,否则以后好的降压药就不管用了。
正确观点:高血压患者,尤其中老年患者,或者合并有靶器官损害,应尽可能选择长效降压药物。长效降压药能够全天24小时把血压平稳地控制在理想水平,避免了短效降压药物所带来的血压较大波动,从而更有利于保护靶器官,减少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长效降压药大多价格相对贵一些,而大多数短效药物价格低廉。治疗药物的选择不能仅看价格。
误区七、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错误观点: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几天还降不到正常肯定不行。
正确观点: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主张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尤其在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不建议一吃降压药血压马上就降下来,应该要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一般要服药1~2周后逐渐降下来。
误区八、降压药种类越少越好
错误观点:降压药物种类越少越好,降不下来加量就行了,不要再加其他药物,否则副作用大。
正确观点:一种降压药加量很可能其副作用的增加要大于增加的降压疗效。联合用药一方面使血压控制更好,另一方面联合得当,还能增加对重要脏器(心脑肾)的保护作用。高血压指南也明确指出,降压的原则是小剂量联合应用。
误区九、高血压药吃久了要换药
错误观点: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高血压药物吃久了必须要换药,否则容易引起耐药。
正确观点:如果服用某种高血压药物,效果肯定,又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完全可以继续坚持服用。“为了换药而换药”的做法,会人为造成血压波动,甚至导致高血压危象。是否需要调药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擅自行动。
得了高血压怎么办?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按时服用降压药。高血压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往往是遗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环境、心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血管的条件下降,调节血压的能力也就相应的减弱,因此需要服用降压药来将血压控制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上。服药时,最大的忌讳就是吃吃停停。有的人认为自己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血压已经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了,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此时正常的血压是在服药的基础上形成的,停药后血压会回到之前的水平甚至更高,血管反复的收缩、舒张,动脉硬化的速度会明显的加快,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因此,大家对于服用降压药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饮食要合理。高血压的患者饮食要尽量以低盐、低脂、低糖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盐的含量,一定要控制在8g以下,最好可以在5g以内。另外,对一些食物,如大枣、牛奶、鸡蛋,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营养,不是不能食用,而是在摄入时一定要注意把控量。任何食物一次性食用过多都是不合适的。
养成运动的好习惯。每天20分钟的有氧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还能够降低胆固醇,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睡眠等。运动时要注意:有氧运动最好,如骑车、慢跑、太极等,避免太剧烈的活动,而且运动量要缓慢的增加,不要一次运动量过大。
情绪要尽量保持平稳。血压与情绪的关系特别密切,诊断为高血压后不必紧张,紧张的情绪反而会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造成血压的升高。很多脑出血或者脑梗均发生在情绪过激之后,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很重要。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需要注意,如戒烟、限酒、减肥等。要控制好血压,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