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工作时,经常被邮件或信息打断,不得不去处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但你不知道的是,经常受到干扰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降低智商,使你“变笨”。
这个例子出自《卡片笔记写作法》。
这本书详细解释了卢曼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其发明者卢曼是德国著名学者,他在学习心理学的基础上,借鉴久经考验的笔记技术,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积累了 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 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书中介绍的方法和原则不仅适用于写作,还对提升思考能力、阅读效率,甚至养成良好习惯都很有帮助。
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就出自此书的第三部分的第一小节《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在我看来,这部分简直就是“人脑”清理手册,教我们如何清理内存,提升大脑的运行效率。
一、不要一心多用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那种声称自己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任务的时间管理达人,比如一边听新闻一边回邮件,恨不得让五官同时独立工作,觉得这样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但书中提到,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同时处理多件任务和只处理一件任务相比,工作效率和质量其实是降低了的。而且,这个行为本身还会越发降低人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就像电脑一样,同时开很多软件和网页,速度就会变慢,长久这么用,电脑性能就会下降。
因为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并不是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多件事上,而是不停地在每件事上切换。而每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精力,所以一心多用会让人很疲惫,久而久之,大脑的反应会变慢。
那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可以一心多用且高效呢?书中提到,一是因为缺乏对比,或缺乏客观的数据研究证明;二是因为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即做某件事的次数多了,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擅长这件事,但实际上,熟悉程度与真的掌握技能是两回事。
所以,最好是把工作任务清晰地划分开,每次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和大脑的性能哦。
二、写下来为自己减负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别人约好的事情,怕忘记一直惦记着,但时间一长,有了新的事情进来,还是极有可能会忘记。
这是因为人类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除非转移为长期记忆,否则一定会被更重要的事情取代。就像电脑硬盘,内存有限,需要随时清理。
对人脑而言,最好的清理办法就是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把它们写下来。
书中提到,为了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最好把一些未完成的琐事从短期记忆中清理出去。而卡片盒笔记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保存这些待办事项的外部系统,可靠而不会丢失。
同时,短期记忆存放的东西太多还会影响长期记忆。
上学时,我们往往对理解的东西更加容易记住,且记忆的时间更长。因为我们会思考散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到规律或者构建系统,这样更容易将它们储存为长期记忆。但如果一大堆无关紧要的信息塞满了大脑,一定会影响思考和理解,从而影响长期记忆。
所以,养成随手记笔记的习惯,定期给大脑清理内存,给更有价值的信息腾腾地方吧。
三、减少做决定
很多人为了养成健身的习惯,会在健身房办卡。我观察身边朋友之后发现,他们去健身房的次数和健身房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交通越方便的,去的次数就越多。
这其实很好理解,距离越近,他们在决定去不去时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少,交通方式和路上所花时间都不会顾虑太多。
正如书中提到的,除了专注力和短期记忆力,我们大脑第三种有限的资源就是驱动力或意志力。很多人以为意志力是一种性格特征,有些人天生就是自律的。
但其实,意志力就像肌肉,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同时,它也是一种消耗得快而恢复得慢的有限资源。过多使用意志力是一种自我损耗。就像电脑,经常用来玩高性能游戏,硬件也会有磨损,从而导致性能下降。
生活中的各种决定都可能用到意志力,影响一件事的因素越多,需要考虑的事情就越多,那么做决定导致的损耗就越多。所以,减少不必要的决定,就可以减少这种自我损耗,把决策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回到《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的主题,在写作时科学正确地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就是将写作这件事变成一个可靠、标准的工作流程,每一步都可以专注地单独进行,这是对专注力、记忆力和意志力都消耗最小的方法。
这套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写作,还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拆分要做的事、随手记录、减少决定,用自我损耗最少的方式获得最高效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