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

作者: 金卯刀8862 | 来源:发表于2019-09-21 17:22 被阅读0次

    伏笔

    “我把人间转一转”——《我的叔叔于勒》《故乡》教学片断

    今天讲小说。

    有同学说我定的题目不好,我给他们解释这个题目,有一首你们比较熟悉的歌曲《大王叫我来巡山》,这是其中的歌词,学生马上就有了代入感,气氛活跃起来。今天的小说都有我,转了外国又转了中国,还遇到了许多有故事的人,并且最后的写作也与此有关。

    课堂主体部分从小说的叙述视角开始,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

    在《我的叔叔于勒》部分我没有限定段落,学生的发言涉及的点比较多,面也很广。发言的同学几乎都在说与于勒有关的事,并且比较零碎。贺堋钊说“我”看到一家子的生活很节俭,我把节俭二字写在了黑板的右侧,又让大家找节俭的表现。

    后来张佳慧终于用一句完整的话叙述了“我”看到父母原先热烈期盼于勒回来,但发现于勒只是卖牡蛎的乞丐时又极力躲避他,我表扬她高明的语言组织能力,概括力强,一下子把文章说完了。随着张佳慧的回答,我让同学们寻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最后由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得出文章的主题“金钱异化亲情”。

    我又抛出““我”对待于勒是什么态度呢”这个问题,同学们立刻找到若瑟夫默念的话,说“我”是想叫他叔叔的,这就得出另一个主题“亲情的呼唤”。

    “我”呼唤亲情,菲利普夫妇“躲避亲弟弟”,那么“我”又如何看待父母这种行为呢?

    有同学说厌恶,有同学说支持。如果厌恶“我”为什么没有把叔叔叫出口,如果支持“我”为什么又给了叔叔小费,看来都不是,是默认。为什么默认呢?

    同学们有的说“于勒那是占用了父亲应得的一部分”,有的说“他只是一个卖牡蛎的乞丐”,我鼓励他们接着想,又提示他们“上节课已经有同学把这个问题提前回答了”,可是他们仍然没有想出来,我只好告诉他们黑板上至今还写着那两个字,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默认父母的行为,是因为自己家的生活也很拮据,他们有着自己的辛酸和无奈,情有可原,文章的另一主题也就水落石出了。

    因为自己的课堂设计略显粗糙,在最初找“何人何事”时没有限定范围,导致学生寻找的文本圈子过大,但我是知道“节俭”二字的价值的,才把它写在黑板上,留待后用。

    本节课讲完之后,我特意加了一个环节。我把“节俭”圈出来,说本节课完美阐释了什么是“伏笔”。当大家回答“我”为什么默认父母的行为这个问题而看黑板时,才发现了“节俭”的意义,但第一节课时,大家是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的,这就叫伏笔。

    此外,本节课后,发现课件还有多处需要修改。

    1.阅读段落的限定

    2.叙事视角与游戏的结合

    3.写作的引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se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