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如华
杨家响堂,座北朝南,大门前即下涧大河,河沿砌有高坝,有人行大路。响堂占地面积二百多平方米,四水归堂,中间有个大天井,两头各五间,有厢房一间,后有巷道,墙壁为大灰砖。房子屋脊高有二丈,其目的是抬高屋后祖坟山之前案。
杨家享堂解放前办过保学,我那时七岁就上了学校,不长时间又停办学校了。解放初期为税务所办公所在地。后来办公点迁走。税务所人员肖县局、王立中,如健在有百岁了。这两位税务人员走后,又办起了小学。此时学校更名为“下涧小学”。第一任老师储步寅。这时我又正式入校读一、二年级。三、四年我又到“中涧小学”读书。“中涧小学”即今杨氏宗祠(古花戏楼)。五年级又到槎水关帝庙学校(槎水高小)①读书。
回来后,这个“下涧小学”也撤掉,前后不过五年。因为公章还在,又由张宏修想办法恢复了“下涧小学”。这时任教老师是孙应囊,后来龙曙岚老师在校。
再后来是七十年初,我和杨华龙老师在一块教书5年,杨华龙老师调走由杨正青老师接替,又是5年。杨正青老师年迈体弱,挑水搞烧锅柴我一力承担。正青老师退休了,学校安排两位高中毕业学生来搞民办,我的担子重了,学生是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这二位老师没有学过汉语拼音,我还要扶助。其实本人学历不高,初中肄业。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学校没有厕所,更没有活动场地,我多次向上级领导要求做厕所扩大活动场地,皆因种种困难而未果。总之是“老鼠钻牛角——尽了头”。
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经多次研究,随后一致同意拆屋做屋。当时选出杨华应、杨华丙协助我负责所有事务。就这样形成决议并坚决执行。轰轰烈烈的重建学校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一九七八年下学期,一年级学生迁至杨海北堂厅,我负责带课。二年级在杨积红家堂厅也是我带课。三年级由陈桂林老师带课。四、五年级在杨海北老屋一间房内,由杨奕负责,两位老师住我家。
因整修地基,砖瓦、墙脚石条、桁条等材料又找地方存放。一切材料准备就绪后,腊月初八瓦工全部上屋场,寒冬腊月有些冷,砌砖的黄泥巴没人敢下脚搞,我将鞋一脱,牵着我队上的牛干起来,一圹泥巴足够管屋场三天用。在我的感召下,后来使用泥巴,大家都自告奋勇,无惧冷冻。腊月十几就屋檐“出水”③。瓦工工资由各队摊派,木工全部是记工分。学校多年拨款才50元,仅管“铁钉”与门套。这次重建总造价约一万零五百元。
新做教室共两排,中间操场,后排三个大教室,前排两头是教室,中间做厨房。男、女厕所也另择地基盖起来了。我在新校舍教书3年,1981年回家。本人合计教书13年,没有享受教师待遇,只是近几年享受在职一年补助20元,每月领260元补助费。
整理后想法:本人5年来多次到龙潭万涧杨家老屋,2022年8月1日与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一行28人再次到老屋,本次活动分为4个分队,我所在的“擎天队”重点到杨家楼屋了解水碓,但看到同伴发布视频里有位老人,问及姓名,同伴说老人名杨如华。因前几年来此未见这位老人,志愿活动结束后,我于8月18日、9月7日、23日三次再到杨家老屋,三次接触杨如华老人。8月18日我存一本日记本叮嘱老人把曾经的耕读传家故事、199师烈士墓暨杨家老屋199师临时医院故事、杨家老屋历次修缮情况,这三件不为外人所知的重要事件写个回忆。杨如华老人不负所托,提笔写了12页。以上根据老人手迹整理发布。
①:1993年出版《潜山县志》第二章“区划”有1952年槎水区辖菠萝、三乐、水口、金冲、杨泗、白寨、龙潭、双庙、万涧、逆水、皂河、万全、油坊、漆铺十四个乡。因之,万涧与关帝庙所在地同属槎水区。
②出水:方言,即天盘屋面工程竣工,但没有装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