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
从社交“相互性”入手,微信将会变得更加简单与实用

从社交“相互性”入手,微信将会变得更加简单与实用

作者: 云卧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14:42 被阅读0次

    社交压力、越社交越孤独、朋友圈越来越少发、很多朋友已不再联系等社交现象影响下,微信或许可以通过追求社交的“相互性”,让用户之间真正地交互起来,避免一厢情愿的社交交互,为社交方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这是一段相对简单的文字,不是什么复杂、高深的理论和思想。

    而是,明确指出现有存在且日趋严重、逐渐恶化的社交现象,将促使《微信》变得更加简单与实用;

    同时,去实实在在、真实的在产品功能上去进行尝试及验证;最后,对现有的社交方式提出一种新的可能。

    社交,这几年,有着太多的人在寻找着社交的出路与机会,愈发沉重的脚步,却仿佛在示警,何不停下,看看现今社交的脚下,看看那些日趋严重、逐渐恶化的社交现象,或许,这就是我们所寻找的出路与机会。

    如:“社交压力”“朋友圈的各种变化”“僵死好友”“越社交反而越孤独”“寒暄变遗言”等等社交现象,有着太多的理论和依据,也有着太多的文章叙说,这里不在赘述。

    问题在于,用户交互不起来。社交,是人与人进行交互,可就在于这个“互”字,大部分用户的社交,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如果用户进行的社交,都是互相想聊的社交,请问,上面所说的那些社交现象,哪一个会成为现象问题?

    而,社交为什么不能交互起来,在于:

    你想和他聊,他却不想和你聊;要么他想和你聊,你却不想和他聊;

    但是用户却不能提前知道,需要去聊才能知道。

    可这聊的操作,就又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如:

    你想聊,他不想,但不好意思拒绝,面子情面,等,维持关系,但这次社交并不理想,双方下次也就难聊;

    你想聊,他拒绝,那么影响关系;

    他真有客观因素,解释很累,你也难信;

    他找借口,敷衍、晃点你,但你不知道,难受吧;

    反之,类似。

    01 社交压力,用户的压力来自哪?

    如:你给我发消息,我便将面临选择,回还是不回?

    回,则回什么好?关系不好,想拒绝,直接拒绝?委婉拒绝,累不?完全不理,我自己面子又怎么办?

    不回,那我们关系便可能变差……,委屈自己,维持关系?对方如果感受出来很僵硬,又怎么办?毕竟我真的没法用心!一次二次还好……一个几个人也还好,可惜不是……总之有太多的可能,且是普遍存在。

    1. 朋友圈的各种变化

    如,发布朋友圈,怎么发?亲人、同事、同学、PY 、私密等不同类型的圈子混合,去选择具体对象?

    好友超过50个,选择累不说,大脑还得回忆、记起不同的人,还得判断做出选择,这人合不合适!

    2. 好友变化

    如,常联系的好友就最近的那么一些;不是真有事,很少去联系,但不表示以前的好友、同学、邂逅、同事等,不想联系,而是不能,不知道对方态度,如我上面所说的原因;

    3. 越社交,越孤独?

    首先,这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理论上的极致稀有,才叫孤独。

    而越社交,越孤独的“孤独”,是由于现有的社交产品并不能让用户找到有效的社交对象,从而经历过多的非有效社交,与想要的理想社交量形成悬殊差,于是显得越发孤独。

    而在客观的理论上,是存在太多用户所需要且有效的社交机会。

    这里需要明确是,这些社交现象,本身就是客观存在于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在社交产品里得到了放大和具现,但不表示产品只有放大和具现作用。

    因为,我们的社交产品历史还很短、脆弱、和不完善,远没有现实世界的社交历史成熟、强大、和相对完善,在人类进行社交流程时,无法做出有效的过滤和准确的信息反馈等综合功能。

    如:现实里人与人交流,能感受对方的情绪,语气,行为等远远复杂于网络社交的信息综合评估。而在网络社交产品进行社交,信息会很少,且远比现实里的准确率要低很多很多。

    随着用户的使用时长,好友数、关系线圈、内容点面的逐渐增加和复杂化,这些社交现象逐渐积累,若是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就会溢出到别的环境下,遵循生物的本能,寻找适用的环境生存,而不是被这现有短暂历史的几个社交产品所被改变。

    02 用户的社交需求效果

    1. 好友社交

    好友交互,关系/内容为主的社交,我不需要去想和谁进行社交,只需要选择哪些好友是我想聊的(且不要每次都操作);也不要直接发消息给他,以免造成不必要影响;

    一定时间内(尽量及时性)如果他/她也想和我聊天,那么产品帮我安排。

    需要能够把用户想聊且对方也想聊的社交机会进行呈现。(因为存在太多,好友是用户想聊的,同时对方也想和用户聊,但很难真的去发生,因为用户无法去一个一个的尝试,更别说中间还存在各种可能的影响和结果)

    2. 朋友圈

    朋友圈发布,我想发什么,就去发什么,不用担心谁会看到的问题,只需要确定内容是什么内容,也不需要每次发朋友圈都需要去选择谁看谁不看的重复操作。

    朋友圈查看,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我愿意看到的内容,广告没办法,但私人广告、微商等基本杜绝。朋友圈设置,不再会因为对方知道三天可见、不可见、仅聊天,而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

    去实实在在、真实的在产品功能上去进行尝试及验证,往具体产品功能去模拟和尝试。

    03 产品功能需求设计,具体如下

    1. 通讯录功能

    通讯录功能里,额外增加几种必须性的关系类型:“家庭”“工作”“个人”3个勾选列表,默认不勾选,可对每一个好友进行设置,可多选;加好友时可以提前进行勾选设置;朋友圈发布时可勾选类型;聊天消息也可以此为优先显示;

    2. 朋友圈效果

    朋友圈发布:不用担心谁看到的问题,想发什么就发,相关压力减少,只需要确定内容类型。查看到的朋友圈的内容也会更加精准,操作成本低。朋友圈活跃度,理论上会一定程度上的上涨,但也会影响收入相关,私域流量等。

    因为,对方也会进行同样的操作,默认为不勾选,如果你认为他足够重要(工作、家庭、个人),那么就会勾选,勾选,对方就会看到你的朋友圈,不勾选,对方就只能看到你发的普通朋友圈。

    且,朋友圈不可见就很尴尬,影响关系,还可能阻挡有内容和关系加深的社交机会,毕竟几个人不是从陌生开始。

    3. 好友/消息

    好友,以前想聊又没能聊上的好友(青梅竹马、同学同桌、同事、暗恋、好感对象),可以大胆去尝试了,即使对方不愿意,对方也不会知道你找过他/她。

    通讯录好友再也不怕找不到人聊天了!,总有人想找你聊,你又愿意聊的。

    消息接受有了轻重缓急;重要消息遗漏概率低;时间阅读成本低;用户也几乎没有额外操作成本。

    ……

    说明:优先/置顶显示勾选了的好友消息,普通消息、系统消息、订阅号消息,毕竟太多,且只会越来越多,时间、精力消耗成本越来越高。

    4. 说明

    这个朋友圈关系类型划分、哪些好友看、哪些好友不看;流程逻辑本就存在,且是每发一次朋友圈,就需要大脑过滤筛选一遍(好友越多、关系越复杂成本越高),这里只是提前把流程拿出来。

    操作简单,几乎没有多余负面,也符合微信简单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优先以用户存在的相互性社交为主,然后再考虑现有的社交方式,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一种社交方式。

    这种社交方式,不分熟人、陌生人、颜值、私密、垂直、职场等交互性社交产品。而日趋严重、逐渐恶化的社交现象,将促使很多社交功能逐渐丧失其基本作用。

    如朋友圈是交互功能,但人们因为交互受阻,而变得开始越来越不在那里进行交互

    消息接受功能,基本作用是有用消息,而现在的非有用消息的占比已经越来越高;

    消息红点标识,是提醒查看和表示未读,消息现在太多,且只会越来越多;摇一摇,朋友圈,通讯录等功能正在逐渐不适用于用户使用,很多功能也将逐渐丧失其实用性。

    在现有的社交现象影响下,微信,也将变得更加简单与实用——让其用户的相互性社交流程,优先提取运行和实现,而不是靠用户自己在里面碰运气,引发、加深多种不必要的社交现象。那么,我们的关系和内容社交就会发生质变(熟人/陌生人)。

    追求社交的“相互性”,也许可以为我们的社交方式提供的一种新的可能:

    人与人的交互,第一阶段,是离开现实,进入虚拟网络,突破“现实”社交壁垒。

    人与人的交互,第二阶段,是在虚拟里,逐渐发展进化虚拟社交,使其更为真实。

    人与人的交互,第三阶段,我还不知道,或许是回到现实吧,界限无限接近为零。

    相互性,使其社交在操作上更为简单、交互更为真实有效,优先进行相互性的关系和内容社交。

    核心的是,这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的社交方式。

    是把用户原本就需用进行的社交流程进行整理和顺序调换,部分操作及流程交给产品来处理,优先提取了相互性社交,让其非相互性社交、大概率、必然的次级社交排在其后。

    社交,有太多的可能,误会、未知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巧合、客观因素,在干扰着我们的社交,这只是举例,实际现实社交更为复杂。

    我们的社交方式,必将发生大的变动,因为,这是一种逻辑必然。

    变得不再那么有压力、担心、疑惑、顾虑;

    “孤独社交”更将会是一个几何倍数的减少;

    社交将更加接近公平、同等、自由;

    理想社交将会提升几倍乃至几十倍;

    用户都将优先实现“自己想要且愿意与自己进行社交的社交”。

    相互性的社交方式在内容、陌生人社交产品里的理论落实效果:

    如: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进行了很多的社交,却可没几次舒服、满意的;

    进行了很多次刚开始热情,但逐渐渐行渐远的社交;

    欺骗、虚假性社交;

    真正有趣的社交很少遇到,太难了寻到;

    可以聊天的对象似乎有很多人,但却很少真的去聊了,因为结果真的只是似乎。

    举例“涝的涝死,旱的旱死”社交现象;

    “涝”死的人,是因为其具备引动“被其涝”用户的条件,但“被其涝”用户却忽视了自身的条件是否满足这个“涝”人的真实社交需求。

    在相互性社交原理里,这个流程是需要产品进行的,而不是像现有的社交方式,是让用户去尝试、去碰运气,于是“涝”的人被涝死,且消息太多,被涝的人也是累和难,且还有可能会遮盖那些“涝”的人想要的理想对象。

    “旱”死的人,同样的逻辑原理,省略。

    在“相互性社交原理”下:

    涝的不再涝死,旱的不再旱死;因为没法让你“涝”,会被相互性产品原理给优先过滤掉,当然,那些当舔狗愿意“被其涝”的除外;

    旱的也旱不死,因为相互性产品原理,会给你提供,且理论、客观事实上存在和你相互性共同比例的人绝大概率是存在的,且很难有人能够享受真正的孤独。

    而舔狗以及那一厢情愿的有心人,会因对方的拒绝而逐渐减少。单纯、善良、玻璃心、自卑、卑微、自傲也好,都应得到善待。

    愿我们的社交产品,可以让用户在真实、具体的功能上获得轻松、简单、有效、实用的社交体验,实实在在的去以产品服务吸引用户为主,而不是自夸产品、虚假诱惑及以那种流量为主误入歧途的社交产品。

    蝴蝶振翅,风云降至!

    (好吧,我是快饿死了,才过来写这个——类似soul类社交,请求推荐与联系!我应该能在男女强关系社交上,有所突破。方向:男女强关系,必须性社交产品。)

    作者:胡习平;公众号:社交产品;微信:yun_wo

    本文由 @胡习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社交“相互性”入手,微信将会变得更加简单与实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vy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