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趣事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记录下来的欲望,晒生活、晒状态是多数人的喜好,拍照、摄像等手段,门槛低,容易上手,倘若要求不高,完全可以自己做摄影师。而文字记录却难了许多,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需要付出辛苦。
相比而言,文字更能详尽描绘事件的细节,更能触及深度,想要无限还原真相,想要反应无影无踪的心理活动,非文字莫属,这一独特优势激起大家的写作热情。因此,经常会有朋友四处请教如何写出一手好文章,似乎只要掌握了方法,便能信手沾来,不再耗费心力似的。
我也曾患有这样的妄想症,反复沉浸在相关书籍和网络文章里,寻找关于写作的技巧和捷径,最终发现,成就写作是没有捷径的,唯一的办法是多读、多看、多写、多想,做到这几点,写作对你来说,便如探囊取物般轻松。
1、多读才会熟稔
写作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学习你不擅长的技巧,学习你陌生的领域,模仿名家名篇,模仿美文每句,甚至可以在你自己的文中,引用脍炙人口的描绘性文字,只要能把意思说清楚,把表达的意境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为过。
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并非别人没有用过的技巧就不能出现,也不是随意滥用修辞和技法,单个文字所传达的意思不一定精准,必须置于上下文之中,才能称其为真实,倘若没有上下文,很容易产生歧义,引起误会。
因此,多读,多借鉴别人的经验体会,学习用词,学习文章结构,学习承前启后的转折,学习设置包袱,继而加工提高,在模仿中丰富自我,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终有一天会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我是从今年开始,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不再漫无目的,不再随心所欲,变得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精准定位自己的书单,制定年度读书计划,一本一本的完成,仿若打一次又一次的战役,读完一本,心中有所感悟,便是赢得了一场战争,胜利的欣喜久久驻留,整个精神面貌都是饱满的。
读一本书,不只是单纯的读,还需要不断地做笔记,针对一段话、一个观点、一处闪光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记录理解和感悟。一本书读完,竟然写下几千字的读书笔记,从笔记中选取一部分,重新组织语言,将一串串相对独立的思想串联起来,成就一篇具有真知灼见的书评,这是一个意外收获。
2、多看才会丰满
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任谁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揽于眼底,达到无所不知,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观察仔细,用心体悟,尤其是撩人的细节和丰富的色彩,文章的功底多数以细节见长,能写好细节和色彩的作者一定了不起,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次问题,一定具有独到之处。
观察能力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具有观察的主动意识。文章的人物和思想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我们生存的世界,第一手素材必然取自你的经历,你看到的,你听到的,甚至你闻到的,只要是感官感知的,都可以揉入文章之中,丰富内容,加强结构,让文章表现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
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不是看过听过闻过就算完成了,感官接受信息可以是主动,也可以是被动的,被动的接受,不会对你有太大影响,很可能随即忘掉,主动观察则是一个大脑的反馈回路,你提出需求,感官感知,接收的信息传回大脑,大脑组织力量进行深加工,沉淀为有用的素材保存下来,供你使用。这才算是完成一次有效的观察。因此,多看实际上是多主动去观察,带着问题看,思考着看。
3、多写才有经验
写作同样遵循熟能生巧的道理,多积累经验,多练习技巧,多验证方法,到达一定量,写作便不是难事,动起笔来,不会绞尽脑汁不知道写什么,也不会不知道怎么写,素材、技巧、词汇和思想全部在脑中汇集,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我们知道,即使练习写作,也非易事,哪怕是一篇日记,要想杜绝流水账,私下里不知需付出多少努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则是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把练习当做考试,当做决定人生命运的一个门槛。凡事就怕较真,认真起来,还会有什么事办不成的?
一般来说,早上的时光是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精神最容易集中的时段,做事效率高,很容易冒出奇思妙想,想出绝妙的点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好利用,一定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我听从别人的建议,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写一段文字,什么都行,随意输出,可以是前一天发生的琐事,也可以是脑海中的灵光一现,还可以是近日的热点评议。选准一个点,然后调动大脑中的每个模块,一起上阵,指挥调度,挥斥方遒,赢得这次战役。
4、多想才有灵感
曾经有段时间,喜欢早上起床出门,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并且迎着初升的太阳奔跑,心情极爽,可是跑步必然耽误时间,把早上的这段清醒耗在并不需要清醒的运动上,有点浪费,所以,要改变这个习惯,早上的时间最好还是动用大脑,思考一些问题,构思一篇文章。
写作是件艰苦的事情,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说写作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是否有这样的意识。也就是说,写作是非常大众的行为,人人都可以拿起笔记录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想法,一句感慨,一段回忆,一份情感,都可以拿来大书特书,就看有没有这个意识,想不想坚持写。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写作。以前是随着心意写,相当于日记,写出来的东西,只能留给自己回忆,无法拿出来示人。最近一两年,开始相对固定的产出,放在微博或者简书上,有人点赞并且关注留言,算是有了粉丝,虽然不多,却是极大的鼓励,督促自己继续写下去。
有了写作的意识,平日便多了一项任务,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观察人物和风景,观察别人接人待物的表情和神态,思考一些热点问题,思考更为宏大的人生,思考人性,思考感情。
思考多了,感悟也随之冒出来,就觉得有东西可写,不再是单纯的流水账,内容开始充实,让人觉得言之有物,让人能从中领悟到一点道理,学到点有用的技能,这也是作为写作者所追求的目的。
以前写书评,都是在全书读完之后,再从头审视,回想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整体布局,读过之后的书,在整体上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一些段落文字和极好的脉络却不可能清晰地记得,需要翻回去再看再想,一篇书评写下来感觉很累,常常没有勇气开头,导致书评的流产。而边读边记的办法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令我欣喜若狂。
一年来的写作成果,在简书上的纪录已经20万字,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20万字相当于长篇小说的篇幅了,一年时间的积累尚且如此丰厚,那两年、三年将多么广袤?
大多数作者面临的问题是,写出来的文章不够吸引人,阅读量少的惊人。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写作方法不够新颖,技巧不够娴熟,无法完美地表达意愿,读者看过之后不知所云,也就不会转发传播;二是因为文章的内容不够吸引人,没有抓住读者的痛点,没有呼应热点问题,自己的片面感悟和局限性的描述,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
当然,知道了自己的缺点,下一步按部就班地改正练习,相信会越写越好,终能写出让人惊艳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