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几千年的积淀使这个传统的节日日益厚重。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亲朋好友不约而同地订下回家的车票,无论路途如何艰辛,购票的过程如何坎坷,也无法阻挡回家的步伐,湮灭不了亲情大团聚的心。这场规模宏大的举国大迁徙是条没有回头的路,踏上了便无视任何困难和委屈,目标明确,剩下的只是坚定的走下去。
回家的目的可不仅仅是与家人团聚。家这个概念对于长期异地工作生活的人来说已经演化为更多的意义,不单是狭义上的亲缘关系了,可以是多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广义上的感情圈子,同学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是地缘关系的大杂烩,所以回家相见的并不在此列,我想说的主要是高中同学,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而且家家相距不远,尽管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但回家之后就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从情感上说聚会是理所当然的。
早在一个月前,就有一些活跃分子在微信群里发布春节聚会的倡议书,刚开始响应者寥寥,但经不住每天的煽风点火,再加上几个具有表演天赋的同学热情洋溢的鼓动,响应者逐日增加,顿时将死未死的微信群活起来,成为研究春节同学聚会的主阵地。技术控们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可行性报告,把这次聚会描绘成不聚不足以平民愤的盛典。文字控们用诗意的语言发起告全体同学书,号召大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加入这场史无前例的聚会大讨论中。数学控们仔细研究了黄历,确定几个聚会日期供大家参考。文艺控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筹备起聚会时的活动安排。吃货们也争先恐后地调研家乡的美食和特色突出的饭店。高中同学就是这么的任性,各行各业的都有,大家聚在一起,代表着三教九流,共同做一件事情就不怕缺少专业的人才了,大家都是专家,各尽其职。
聚会的讨论也充分体现了民主,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会受到大家的认真思考和热烈响应,一时间沸沸扬扬,针对一个小小的时间差别都可能拼命刷屏,有时打开微信群,会发现积攒了几百条的未读发言,一条一条读下来,基本要耗费一个小时,可见大家对聚会的期望值还是非常高的,想借着聚会见见久违的老师、同学,怀怀旧、叙叙情、诉诉各自的近况。
但也并不是每位同学都对聚会充满向往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也许有他们充分的理由拒绝聚会,可看到同学们的热情,不好泼了冷水,所以保持着只有自己懂得的沉默。
首先,距离不是障碍,但距离又恰恰是最主要的障碍。春运是国人永远的痛,这个时段的一票难求被无数人呐喊了很久,至今还未解决,回家没有票应该是一年中最悲催的事儿了,离家近点的还好,只要能挤上火车,哪怕站一路咬咬牙也就到了,毫发未损,顶多疲惫点、心情郁闷点。可离家远的就不敢这样义无反顾的踏上回家的艰难征程,没有票?玩儿死你。火车上的梦魇不是每个人都能再次去尝试的,那样的场景只怕一辈子也不愿经历,而且还要反复导车,反复辗转站点,拖着巨大的行李箱急匆匆的赶路,像个难民似的,平时的尊严在这样的大迁徙里被消磨殆尽。所以,距离让一部分同学中止了回家的念想,也就无法出席期盼已久的同学会了。
其次,身份不是问题,但身份又恰恰是最主要的问题。高中同学的感情是建立在共患难的基础上的,想当年在教室没日没夜埋头苦读时,大家都是苦逼的高三毕业生,未来还只是在脑中的一块模糊的蓝图,将来是个什么情况,互相之间都是谜,反正对当时的同学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管未来怎么样,那时心中是有着永远是兄弟姐妹的誓言的。但高中毕业后、大学毕业后,渐渐地各自的人生看出了端倪,有所谓的混得好和混得差,同学之间也在默默地划分三六九等,尽管没有明面上说出来,大家却是心知肚明,混得好的一般都会对同学会情有独钟,倒不是他要来炫耀自己,只是有了相对正常的心态而已,混得差的就没那么积极了,他们更想默默的努力着,期待着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最后,金钱不是事儿,但金钱又恰恰是最主要的事儿。一般的同学会都采取AA制,筹备委员会预估出整个活动期间的费用,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少,平均到人头多少钱,然后大家按约定统一缴纳份儿钱,也有同学中财大气粗的,大笔一挥拨出一笔经费来,免去其他人的会费,这种情况非常稀少,因为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大家还是愿意这种平摊,仿佛回到高中时代的那种淳朴。就是这区区一点的份儿钱,有些同学也是不舍得出的,有的是家教严,经济大权被严格控制,回家时身上带的每一笔经费都是经过严密审计过的,绝不敢逾越半步,有的的确是负担不起,要参加的同学会实在太多,小学的、初中的、大学的、研究生的等,每个聚会都要出血,招架不住,干脆都不参加了。
大凡聚会,都该是你情我愿的,是奔着共同的兴趣而来,达到各自的目的而去,是强迫不得的。同学聚会自然也遵从这样的规律,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大家吵吵嚷嚷的组织聚会活动时,也要同时照顾下无法参加聚会或者不愿参加聚会同学的情绪,给他们一点空间,不要无意间伤害了同学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