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实在的本性
我本文中括号里的内容都是对书中观点的质疑
真实的世界
我们关于这个世界所相信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基于信念的。比如:当我们还小时往往相信父母的一些话而不解其意,也很少去验证它。在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觉得世界的样子就是宗教领袖所说的“世界是大象背上的乌龟背上的岛屿。”
正如同我们现在都相信科学家描绘的世界一样,很少有人能见过或者感受过一个原子,见过我们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但是我们通过科学家拍出的照片,研究的论文知晓了这一切。这个可信度很高。不过这确实对于我们来说在感觉上是很不真实的)。所以尽管我们通过科学家以及宗教领袖、父母等等人的言论观察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其实本身是无法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最真实的世界。那我们到底要通过什么来描述这个世界呢?
在20世纪,当科学尚未完全主宰我们时,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上帝。并且在过去的好几百年里,相信科学的是异端,人们更愿意认为灵魂、天使以及其他精神存在物,无论他们能否被观察到或者被科学所检验。而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接受的现代科学世界观看来,真实的东西是物理的宇宙,像是精神、心灵、天使甚至上帝这样的非物理的东西至少是可疑的。
所以我们对真实的界定也许有两种不同的第一原则:一方面是诉诸科学、另一方面是诉诸宗教。
什么是最真实的
作者按对真实优先级的判断把人分为很多类,最有特色的如下:
本体论:认为最真实的是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闻得到的实体(实体是哲学里对“东西”一词更正规的说法)
偏科学:认为最真实的是科学发现的东西,如电子、基因等
偏精神:上帝、灵魂这种虚无的东西优先级最高
现象背后的原理
那么探讨“什么是真实的”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试想一下,动物的行动比如狗,每到饭点打铃,它会知道要开饭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打铃了就有人会送饭过来。但是人类起就很喜欢问为什么。作者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会问“为什么?”(我这里有个观点,也许狗会想为什么,但是它们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无法和其他狗交流,无法把自己的疑问和答案以文字流传下去。这才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所以经常思考事情的本质这个事情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了。在宗教统治的时期,天上打雷人们可能会认为是神发脾气了,而科学会做出更加具体的解释,是大气中电流的碰撞使然。不管是什么解释,其实都是我们假定的一种现象背后的原理(书中的词是“实在”),并试图用不可见的东西来解释可见的事物的序列。
形而上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是试图弄清楚现象背后的原理,“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作者提供了两种对“最真实”东西的检验方式。第一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第二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者毁灭的对象。无论是现代科学、现代神学还是哲学本身,都是同一古代形而上学传统的延续。
最初的形而上学家--泰勒斯
他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出生于公元前624年到公元前546年之前。他的哲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水是最终的实在”。这一说法看起来很愚蠢,但是不要用现代的知识来看它。重点是泰勒斯看出世界好像是什么与它实际是什么之间的区别,而这一点已经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了。现代科学只是把泰勒斯的理论从水替换成了元素和亚原子的复杂理论,也是为了解释世界为什么会如此显现,从而区分世界显现的样子和它实际的样子。
早期关于实在的非物理看法
一些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认为,最终的实在并不是物理的东西。其中的一位就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实在的最终成分是数。数是永恒的他不会发生变化,而桌子和树则可以被劈砍,被毁坏。按照从古至今占统治地位的说法,实在就是隐藏在一切变化背后的、自身并不发生改变的东西。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表达你对世界看法的方法。形而上学也分很多种,主要有唯物论(认为世界由纯粹的物理的或物质的成分构成的)和非物质论(世界由非物理非物质的成分构成)。
哲学中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两者调和起来。
柏拉图的形式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同时把两者调和起来的人。柏拉图强调形式比物质内容更重要。强调最终的实在必须是不变的,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世界不可能是最终的实在。但是他承认物质世界始终要的,但是他们需要某种背后的道才能得到理解。
关于柏拉图所说的“形式”的解释例子:我们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试图用其证明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定理。但我们要注意到,我们所画的三角形不可能是一个精确的三角形,即使用最精密的仪器画出的图形总是有偏差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它来做题目,这是因为在这里和我打交道的不是这个不完美的三角形,我所真正打交道的是三角形这个“形式”。柏拉图对于自己的“形式”世界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有一个洞穴的例子。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发现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说法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他也主张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同时亚里士多德说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当中,而不是存在另一个地方。构成最终实在的东西,他给其起了个名字“实体”--就是石头,人,花等,这些实体存在本质。(其实和柏拉图的说法差不多)。
心灵与形而上学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有三种关于心灵极其在实在中的观点占主流。1.心灵不过是一种实体 2.心灵是一种实体的一个部分 3.心灵是唯一的实体。他们分别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以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
笛卡尔: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实体:物理意义上的身体、心灵和上帝。上帝创造了另外两种实体。 人是心灵与身体的复合,例子:心灵控制人体活动。(书中的“实体”指的是最终的实在) “我们唯一能够直接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观念”。
斯宾诺莎:实体之间不能相互作用,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一体的,万物组成上帝。
莱布尼茨:实体之间不能相互作用,他假设世界上存在很多非物质的实体,名叫单子。
乔治 贝克莱:主观唯心论,概括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心论
唯心论认为真实的东西只有心灵,其他所有东西根本上都依赖心灵的存在。
黑格尔认为人们把真理与错误看的太对立了,对某一哲学体系的看法不是同意就是反对。他们不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到了矛盾。他举了一个例子,
花开时花蕾消逝了,人们会说花蕾被花朵否定了;于此类比与果实和花朵的关系。它们彼此相斥互不相容,但是他们的流动性却是他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相互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宇宙有一个终极的目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