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读完的第二本书依旧是育儿书,来自芭学园园长李跃儿写的《关键期关键帮助》,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樊登读书会》,有一期节目专门讲了这本书,并且还请来了作者一起分享和解读,在了解了书籍的框架和重点内容之后,还是决定买一本来仔细阅读,关于李跃儿在节目中分享的许多育儿观也很赞同,这跟蒙台梭利以及华德福提到的很多早教启蒙和幼儿教育有着一些共通之处,它们都都提到了爱与自由,而爱是无条件的爱,自由则是有边界和规则的自由。
作者李跃儿是北京芭学园的园长,她是芭学园的创办人,在成为幼教工作者之前,她是一名画家,从教孩子绘画开始,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于是决定放下画笔从事教育工作,并且是对个人人生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幼教工作,她的芭学园很好践行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表里如一,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不盲目扩招,这就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她是真正懂教育爱孩子的人,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小人国》曾在芭学园进行拍摄记录,在当下中国教育大环境下,能够始终独树一帜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风格非常不容易。
说起芭学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柳彻子写的那本著名的书籍叫《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极力推荐给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而李跃儿在中国北京创办了这样一所充分尊重孩子个性发展以及用心保护孩子天性的幼稚园,她把也它叫做芭学园。这所幼儿园是好多人排着队拿着钱也不一定能进去的幼儿园。在她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可以对老师直呼其名,有问题可以直接找园长当面沟通谈判,她坚持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她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鞋应该适应不同大小胖瘦的脚才行。在这个幼儿园里的孩子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反映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他们轻松愉悦自由有主见有想法,而不是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的产品。
这本书强调了孩子0--6岁这个关键期的重要性以及分别给予家长孩子在不同敏感期的教育的侧重点的建议,整本书从孩子从哪儿来说起,然后告诉我们人群中的儿童观,包括孩子不是空罐子,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玩具,不是麻烦,不是上帝,而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爱去用心浇灌。
接下来开始仔细阐述关键时期关键帮助,0--1岁是帮助孩子安全起航的重要时期,正好和希尔斯提到的亲密育儿观相吻合。过去的观点总认为孩子不能一哭就抱就哄,认为这样会把孩子宠坏,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孩子是宠不坏的,相反给与孩子积极的回应是他建立安全感的关键,而充足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今后走向独立的关键。
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而孩子的发展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孩子的探索是从口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口欲期,他会见什么啃什么,如果你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不会对他的行为感到奇怪,老一辈人的人会阻止孩子啃东西,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这恰恰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家长只需要做好清洁工作以及保证提供的东西安全,不能阻止孩子去探索,包括之后的用手抓东西,独走后哪里不平偏往哪里走,都是一样的道理。探索物质对孩子的精神保护和发展极其重要。
孩子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书里还提到了2--3岁这个时期孩子的执拗应当如何应对,如果了解了孩子生长发育的阶段就不会妄自给孩子贴上不正常和不乖的标签。,3--4岁的孩子如何工作,如何构建友谊,如何进入群体,4--5岁的孩子如何探索他人心智,孩子为什么挑战权威和强者,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以及各个时期应当给与孩子怎样的情绪帮助。
在第三章里,她专门写了如何选择幼儿园,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站在一名拥有超过20年教育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角度来分享选择幼儿园,内行人提供的宝贵经验具有特别有价值的参考意义。除此之外,书里还分享了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包括如何面对分离焦虑,孩子入园可能出现的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第五章写到教育的误区,其中有对自由理解的误解,应该如何为孩子构建原则,什么时候该给孩子,以及爱的误区,公式化的爱,求助型的爱,焦虑型的爱,仆人型的爱,偏执袒护型的爱以及过度保护型的爱都是不对的。
最后一章专门说到了给孩子构建哪些人格,而这些人格在我看来都特别重要,比如使孩子成为他自己,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使孩子具有探索精神和尝试欲望,比如使孩子具有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使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场选择和判断,使孩子具有抗冲击能力。
人的教育应当先构建人格,再谈教育,而教育和爱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居高临下的,后者是平等自由的,而李跃儿坚持爱育,她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一直向往的教育模式和蓝图实现后的真实场景,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充满爱的教育工作者,而更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去倾听孩子,真正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