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当夜深人静时,都会把自己的梦想翻出来回味一遍,但第二天醒来,依旧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
也有人说:“一直想去西藏看看,但好几年过去了,别说去西藏,连自己所在的城市都没能走出去。”
还有人说:“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地方看了好几个,但始终没去做。”
生活中,这样的经历我们很多人都有过。
信誓旦旦给自己制定各种年度、月度、周度计划和目标,但总也不去实行,一拖再拖。
一直想,一直计划,却从未开始行动。
有句话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但我认为,行动,才能让梦想更生动!
01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们生活在一个梦想很难实现的世界里。
小时候想考一所名牌大学,但后来发现难度太高。毕业后,想找一份又喜欢薪水又高又不用加班的工作,结果却发现根本没有可能“达标”。
就在你抱怨实现梦想太难时,你可知有那么一些人,正在通过行动,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前段时间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在青海西宁有一位15岁的少年,名叫师苑容铭。
他8个月大时,被诊断为先天性失明。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弹出美妙的音乐。
正常人学习钢琴尚且不易,对于失明的他而言,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他在奶奶的帮助下一遍又一遍的用手熟悉着钢琴的大小,感受弹奏时手指与手指间的距离,每天最少练琴6个小时。
坚持不懈地练习了多年之后,他不仅学会了钢琴,还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不仅先后通过了中央音乐学院业余钢琴四级至九级的考试,还曾在专业比赛中获奖。
师苑容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有些时候现实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你也可以靠着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实现梦想,也能够闪耀光芒。
所以,在你认为追梦太难,或者没有机会时,先自我审视一下是否具备足够的“行动力”。
大部分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两个特征。
一是喜欢坐等事情自然发生。另一种是总想找一个合适的契机,要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才开始行动。
却忽略了,这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如果连第一步都无法走出去,那永远也不会到达第二步。
有句话说:
“一张地图,不论多么详尽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图上面移动半步;一条法律,无论多么神圣公正,它永远不可能自动消灭罪恶;
任何宝典以及绘着秘密宝藏图的羊皮卷,都不可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这一切具有现实意义。”
没有行动,所有的果实都无法收获。
只有行动,才能不让梦想只是一场空谈。
02
通往梦想的路上必会布满沟壑,但真正阻碍我们到达成功彼岸,其实是缺少行动这一桥梁。
只有当我们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并加上持之以恒的行动,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简妮一直就有一个梦想,能去北京闯荡。
当她把这个梦想告诉自己的老师时,老师问她:“什么时候走?”
她说打算先在家乡实习一年,攒点钱。
老师问她:“北京也可以找到实习赚钱的机会。”
简妮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在家乡实习一年,跟去北京闯荡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于是简妮说:“您说的没有错,那我过完年就去北京。”
老师又问:“你为什么要等半年时间?”
“我想缓冲缓冲,立马离开我觉得我还没做好准备。”简妮有些犹豫。
老师却依然摇摇头,说:“要知道很多时候你所谓的准备不过拖延了你前进的脚步,既然你一直想着去北京发展,为什么不即刻动身呢?你总为自己找各种不动身的理由,很有可能最终你会离你的梦想越来越远。”
听了老师的话,简妮陷入了深思。
三天后,她飞去了北京。
恰好,当时北京有家很大的公司正在招聘,简妮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入职,进了公司后,她也一直努力工作,希望让自己快些在北京站住脚。
心理学有个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方法,不是在脑海里无休无止地做计划,而是正确评估后开始着手实现它。
当你开始行动起来,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做得越多坚持梦想的决心就越坚定,实现梦想的机会也就越大。
我们总在想与做之间不停的徘徊,可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犹豫而停止变化。
也许,当某一天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要出发的时候,才发现早已时过境迁。
不如把那些用来考虑和准备的时间都用在行动上,只要自己确定想做,哪怕结果差强人意,也会让生活多一份体验,少一些遗憾。
有句话说:“梦想与幻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否能用行动来达到目的。”
只做梦不行动的,叫做幻想,敢于奔跑起来的,才是梦想。
愿你走过一路坎坷,依然怀揣梦想。
愿我们不惧碰壁、不怕跌倒,行动起来,靠近自己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