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壹-
很久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关于“不发朋友圈动态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态”的高赞回答,让我至今印象特别深刻。
答主是一个自从用微信以来一条朋友圈也没发过的人,而他不发朋友圈的原因只是因为他觉得“装逼要么就装一个大的,要么就不装”,最后他自嘲说“结果很显然,我一直没能装成大的”。
这个坦然大方又夹带一丝幽默的答主,吸引了众多知友想加其微信坐等他装大逼放大招。
发朋友圈等于装逼?或许这个等号划得太过牵强,但不可否认,朋友圈就像是化了妆的现实,光鲜亮丽。可是,卸完妆后的素颜了解一下?
傍晚,在运动回来的路上我碰到了向卿,她说她有事想要跟我说,让我在咖啡厅等她,她回公司拿个资料就过来找我。
等她间隙,我心里一直在猜想她等会儿要跟我说什么,但是没有答案。窗外暮色已沉,我在来去匆匆的过往行人中搜寻向卿的身影。等我回过头时,发现对面已经坐了一对正在自拍的情侣,从他们桌上正冒着热气的咖啡与纹丝未动的蛋糕,我知道他们刚来没一会儿。
为了不打扰他们的兴致,我低下头佯装没有看到,拿起手机刷起了微博,却无意中看到了全新美图T9的宣传海报。
T9此次亮相,“全身美”无疑是它的一大亮点,全新骨骼点识别技术可以帮人打造身材黄金比例。
“以前的照骗还只是骗脸,现在感觉以后连全身照都不能信了!”
“始于照片,终于见面。”
“有了全身美型,不好意思,游泳健身我都不想了解一下了。”
“别骗自己了,身材好才是真理!”
……
网友众说纷纭,唯有一条评论瞬间点醒了梦中人——“现实生活中不见人吗?”
话糙理不糙。曾经,我们总爱嘲笑那个去范家掩耳盗铃的人;如今,我们却不知不觉正在变成那样的人。
以前看到镜头唯恐避之不及,现在每天都要自拍两张来打发无聊时光亦或是填补今日份朋友圈的空白。我们享受技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与快感。
“拍照两分钟,P图两小时。技术不够,后期来凑。”
“偷拍可以,请开美颜。”
如果有话直说是微信聊天的基本礼仪,那么拍照开美颜就是合影的根本礼貌。
-贰-
第二季的《奇葩说》有一期马东提到高晓松在微博发的自拍,当时蔡康永与高晓松的对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你放一张自拍,结果转发20万。”
“粉丝也掉了一千四百名。”
“请问你追求的是什么?是荣耀还是屈辱啊?”
“我觉得,人活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就活明白了,是吧。什么也不用遮着掩着了,你看我今天就这么来了,穿着大裤衩子。脸大怕什么,而且现在确实有点小了,没看出来吗?留个纪念。”
最后,马东悠悠地补了一刀:“记得我们一直在说吗?晓松没有侧面,每一个角度看都是正面。”
高晓松自嘲“只有A面跟B面”长得像唱片,这种坦然的勇气与自信,难能可贵。现在能像高晓松一样拍照不P图不用滤镜的普通人都已不多见,何况他还是一个公众人物。以自拍来自黑的矮大紧,是自拍界的一股泥石流,也是一股清流。
勇于正视自己,不避瑕疵,矮大紧没有活在自己幻想的童话里,做了最真实的自己。高晓松的妈妈从小告诉他很多话,但他迄今记得最真切的一句话就是“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实里,他眼里看到的除了生活的苟且更多的是远方。他活在现实里,却在心灵最深处为自己留了一隅诗意。
-叁-
傍晚我没有等到向卿,因为她被老板临时留下来加班。她打电话给我,让我不用等她,晚上她忙完了微信聊。
“今天下班时我在公司楼下见到他了。”
“然后呢?你们说什么了?”
“什么也没说,我假装在打电话当作没有看到他就走了。”
十点多,向卿给我发微信时我正在看《百年孤独》。我知道她说的他是辰涵,一个她喜欢了三年的男生。因为除了他,她从未跟我讨论过别的男生。
辰涵是我们的学长,大三时在一次活动上,向卿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他。这一眼,就是三年。 后来,辰涵毕业回了上海,他们对彼此的了解就仅限于朋友圈,成了点赞之交。
“好久没有联系了,最近好吗?”
“今天我看到她了,本想跟她打招呼,但远远地看她接了个电话就急匆匆地走了。我看她好像瘦了,麻烦你以后多叮嘱她,让她多吃点。有些话,当时没有说,后来好像就更难说出口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但事实好像就是如此。有的人,错过了,真的就是一辈子。替我照顾好她,谢谢。”
睡觉前,一年多没有联系的辰涵突然给我发来这两条微信。我知道,第一条完全只是他出于礼貌的问好,第二条才是他找我的重点。
三年前,辰涵落入向卿的眼,向卿住进辰涵的心。但是,他们两个从互生情紊到辰涵毕业回上海,向卿没有留,辰涵也没有回头,至始至终谁也没有捅破那层纸,最后就没有了然后。
是啊,有些话,当时想说的时候没有说,以后就更没有勇气说出口了。不然,向卿也不会在好几次喝醉时跟我说这些话:
“有好几次,我都想跟他说我喜欢他来着,真的。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话到了嘴边,说出来的却是别的话。我一个这么能说会道的人,怎么看着他就不会说话了呢?”
在社交软件上,我们都非常健谈,天南地北的聊,无话不说。但是,一旦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变得沉默寡言,无话可说。我们慢慢地把自己活在了手机里。
-肆-
“看她的朋友圈,她好像过得不错,那我就不打扰了。”
这是辰涵给我发的最后一条信息。
这条消息让我终于知道了他们两个一直没有联系的原因。向卿一直以为辰涵过得挺好,辰涵也一直以为向卿过得不错。因为朋友圈的他们,确实都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
但是,辰涵不会知道朋友圈那个化着精致妆容、打满鸡血的向卿,下班回到家后总是累摊在沙发上,顶着蓬松凌乱的头发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朋友圈。
向卿也不会知道朋友圈那个朋友很多、合群又爱热闹的辰涵,总是在深夜蒙着被子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里播放他们的回忆,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他们都以为彼此遇到了朋友圈里那个nice的上司,找到了待遇又好又轻松的工作,却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个寂静的夜晚还留在公司忍着胃疼熬夜加班修改被上司退回的策划案。
朋友圈里的他们都是他们希望对方看到的样子,那确是他们最好的一面,却不是最真实的一面。
在熟悉的人面前,我们本可以褪下坚强的外衣,却又把手机变成了坚硬的外壳。
迎面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确认过眼神,是认识的人,却突然慌了神。许久不见,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打招呼才能显得既不客套又不刻意,打完招呼不知道又要说什么才能避免沉默的尴尬……
经过一番搜索,发现脑子一片空白。为了逃避,我们把手机当作救命稻草,假装在打电话,玩游戏,聊微信……不论用手机假装在做什么,只要可以避免眼神接触,就是眼下的上上之策。哪怕每次事后都追悔莫及,但下次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么去做。
我们被囿于朋友圈虚拟的热闹,忙于在各种伪装中逃避现实,久而久之,外壳的粘性就像是原生的,再也无法卸下。听到电话铃响会害怕,收到消息会害怕,我们似乎患了矛盾社交恐惧症,一边恐惧孤独,一边标榜孤独。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孤独把他们吞噬,卷入一场梦,不知是梦里的孤独化身了他们,还是现实的他们化身了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孤独就是一种状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孤独看作是一种常态,深以为然却不自知根源。
我一直以为你过得很好,热闹不孤独,不敢轻易去打扰。但是,离开了那个光鲜亮丽的朋友圈,你真的还好吗?
作者:小小晓晓
一个并不优秀但一直努力的90后姑娘,可动可静,厅堂可上,厨房会下,喜欢吃糖,笑得很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