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洲芳文】
昨晚朋友告诉我,快完成简书日更50天了,隔屏都能感受到她的自豪和喜悦。我自己也完成日更72天,越来越接近日更打卡100天的小目标了。
我们为何而写?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成了我写作的理由和动力: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7月份开始学写作时,初始觉得无话可写。老师说,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我也深受启发。在简书平台里,许多简友日更不止的记录孩子成长小故事。
在我的笔下,也记录了孩子说过的趣话、做过的趣事。比如:儿子背古诗时,可以把“两岸猿声啼不住”读成“两岸猿声憋不住”,一字之差闹出的笑话,在文字的记录中变成了时光胶囊,被存储起来,若干年再打开时,又被还原成了鲜活的画面。
而在我未记录前,很多记忆都变得迷糊或成为空白。就如昨天,我想努力的回忆女儿在3年级前的成长轨迹,最后在先生的帮助下,也只能找回一些碎片记忆,哪怕现在用文字记录,曾经鲜活的感觉找不回了,也仅仅只是用文字记录往事 。
昨天有个想静心学写作的朋友问我:
“你一直坚持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记录生活和改变,希望在孩子18岁时,送一本记录他们故事的书,这个理由足够充分了,我深爱着孩子,就要用行动表达一个妈妈对孩子最深的爱。”这是我真挚的回答,激发了朋友的共鸣。
我把周国平老师的一段话也发给了朋友:
“留着写回忆录吗?不,现在不写,就永远不能补写了。感觉是复活不了的。年老时写青年时代的回忆,写出的事件也许是青年时代的事情,感觉却是老年人的感觉。犹如刻舟求剑,舟上刻下的事件之痕再多,那一路掉在岁月之流中的许多感受却再也打捞不起来了。”

通过坚持文字记录,我曾经干涸的感情得到了滋润,仿佛在经历一次心灵疗愈之旅。
写到我的父母亲,我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在文字的沟通里,一次次梳理他们对我的付出和爱。我曾经以为母亲只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个简单粗暴、不懂得欣赏、疼爱孩子的人。
我追溯母亲的成长经历,原来母亲是一个历经磨难、渴望被爱却被伤害,却依然坚强乐观的孩子。即使她做了母亲,但童年留在心里的创伤依然没有被治愈,所以导致母亲依然像孩子一样渴望被疼爱,当现实与预期有落差时,母亲就会着急、烦躁和发脾气。
我表面接受这样的爱,并觉得我能生活得比较幸福,与母亲严厉的管束密不可分,其实内心深处也是渴望被呵护和爱。但我也慢慢变成母亲曾经的模样,对女儿进行严格的管教,让孩子的幸福指数和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我尝试用写信的方法和女儿进行沟通和链接。计划给女儿写100封信。写完3封信后,孩子的心情明显轻松许多。周一到周五,我都会为写好周末的一封信做准备,思考讨论主题,希望是一封既有母爱,也有力量的信,更希望成为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纽带。
上面就是我分享的坚持写作的意义。普通人坚持写作的理由不用太多 ,希望越多压力越大,失落感也越多。只要抓住1-2点理由,就如巴金先生说的,我们是有感情的,用文字传递和表达感情,就是坚持写作的意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