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并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0年,美国社会与文化没有生气,没有感情,经济颓靡,人人寻找生活的希望。
主人公1900,一个被遗弃在邮轮钢琴上的孩子,后被铲煤工丹尼发现并收养,由于没有户口和身份证,成长和成名,一辈子的头衔和荣誉都只在船上。
这虽然是一部1998年上映的电影,但经典永远值得买单。这部电影听说很久了,一直碍于电影名,感觉会枯燥,就一直没看。
观影后的感受是,这部电影的情绪线是那种表面云淡风轻、内里暗流涌动的类型,观影过程思绪万千。
为了不过份剧透,影片情节就不过多描述了,选几个视角谈谈我的感受。
一、同化的力量
影片最后,1900随着他生活的全世界Virginian邮轮,在大爆炸中一起沉入海底。
这一幕,震撼、感慨、可惜、迷惑。
为什么1900坚持不下船呢?以他天才般的钢琴天赋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生活!
我的理解是,同化与内心的骄傲。
1900从出生、成长、成名,所有的关系荣誉都发生在船上,邮轮就是他生活的全部,钢琴就是他世界里最美的音符。
他从开始,通过神游的方式想象,他去过的各个地方,充满了美好和幻想,这种感觉体现在他音乐的创作上,时而欢快,时而伤感。
我想起初1900是想走出去的,他想去听听大海的声音,从陆地上听听大海的呐喊,生活是无边际的,要有希望。
可是当他准备下船,站在船梯中间,望着前面延绵不断的城市,他思索了很久,那一刻他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离不开邮轮。面前的世界,自己既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恐惧,太大了,他无所适从,他找不到自己。
他的一辈子与邮轮已经牢牢捆绑在一起了,从开始你抗拒到慢慢接受到慢慢离不开,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一辈子待在监狱,这里有他所有的关系和存在的意义,离开了监狱,就像丢进令人窒息的大海里,只能下沉下沉下沉到迷失自己。
与同化一块的就是1900内心的骄傲,即使躲在废弃的即将爆炸的邮轮里,1900也不忘西装革领,这就是他作为一个钢琴师最后的尊严,也是他坚守自己生活空间无声的抵抗。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1900宁愿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放弃邮轮,多少显得悲壮。这个选择当然有1900自己的信仰,但更多的是,生你养你的环境,最后也会反过来束缚你。
这一幕让人联想很多,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所依赖的生存结构也是渺小的,外部环境改变了,过去行得通的方式现在开始行不通了,人被绑架在旧的结构之中,随着时代变迁慢慢退出舞台。
例如曾经PC一哥联想,曾经手机一哥诺基亚,他们都是被旧结构绑架的例子,所以思变与时代共振才有出路。
二、天才的宿命
在普通人眼里,1900固然是天才,非凡的钢琴天赋,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即使是爵士乐的创始人都不是对手。
但在1900眼里,他却连普通人都不如,每次曲终人散,大家纷纷下船,剩下他落寞地依靠在轮船的窗口望着人群散去的身影。
1900唯一骄傲的就是他的钢琴,那是他最大的优势,也是他最大的劣势。
天才往往都是这样,在某一个点上异常突出,但其他方面却连普通人都不如,这是天才资源过份分配的结果,也是天才的宿命。
1900在求而不得的事情上,会把这种心绪转成钢琴的旋律表达出来,渐渐钢琴成了他与外界交流的出口,这又反过来强化了1900的行为。
例如1900遇到不知名的女子,曾经想象过拥有美好的爱情,求而不得后转成优美幽怨的曲子;例如1900想去陆地,求而不得后也把这种心绪转成了跳跃的音符等。
所以,与其羡慕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不妨想一下他背后承受了什么。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三、好故事比旧乐器值钱
整部电影的情节发展都是通过故事回忆的方式推进的,例如涉及到过去的某一物件,就勾勒出过去故事的场景。
好友Max,在得知邮轮即将炸毁后,为了拯救1900与相关人物不断周旋靠的就是故事,一个关于1900的故事。
好故事能打动人,能触动人的情绪,如果没有动人的故事,Max是不可能从乐器店老板那借到黑胶唱机来播放1900当年的曲子的,也不可能周旋要炸船的那拨人帮忙一起在船上寻找1900。
故事是撩拨情绪的触点,场景是空间与情绪的结合体,好好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最后乐器店老板把小号还给Max时说的,好故事比旧乐器值钱,好故事是有力量的。
最后的话
近期《海上钢琴师》重新上映,电影院观影的版本应该是4K修复版,不过内容应该删减了一部分,但不影响整体的观影感受,如果要看建议是在电影院看效果更好。
欢迎大家留言,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Hans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