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师大咖的课堂实录,最大的收获就是能看到自己始终徘徊在文本之外,其实就是没有读懂文本,读懂作家的意图,也没有读懂学生需要什么。完完全全是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思考,老师都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怎么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本有所收获呢?
《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也让我们看到一个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面对困难的镇定自若。这样深沉厚重的文章怎么上呢?我们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呢?跟着王教授去学习,我深受感动。
王教授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回忆,初识人物,这也是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让我们对李大钊有个初步的认识,而且能够一锤定音。接着紧扣回忆,梳理结构,这里的结构是抓住“节点”与“事件”,结合时间来梳理事件让我们对文本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当然这篇文章是记事写人,所以聚焦人物,形成印象很重要,我们梳理事件的同时我们要关注细节去梳理人物,我们从细节中去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品格,形成一个有关文本的印象。后面主要就是关注反常,其实这也是我们常人的思维兴趣点,我们都喜欢不走寻常路,所以关注反常我们就能够深挖文本。
关注反常,首先我们要找出反常之处,然后从神态、言行、外貌的反常来体会人物品格。巨大的差别,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到他更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而且这是占据着李大钊内心的力量。跟着王教授的课例,我仿佛看到了这种力量,也催进着我去学习,只有要正面的力量来支撑自己才会拥抱阳光。最后又回到李大钊的事迹,我觉得循环往复起点与终点环环相扣,能够让学生二次甚至三次理解,让学生走近李大钊同样缅怀李大钊先生。
课堂之上其实就是体现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搭建支架沟通学生与文本。所以研读文本还是我要做的,坚持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