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12584/e673b424a88cad9b.jpeg)
2009年我读大学,大学是学生时代最舒服的一段时光,因为除了肉体脱离了家长,精神也脱离了,再也不用被“关心”哪科没考好,是不是在学习,就是自由。
我是计算机专业,大一的时候,上机课安排在晚上,机房那栋楼离校门很近,有一天晚上下课,有人提出不着急回宿舍,去校外买点吃的,于是我们一行三四个人就出校门转了转,买了烤红薯。
校门离宿舍很远,我们一路边吃边聊,到宿舍已经过去挺久了,等回去落定,才看到手机里有爸的未接来电,我拨过去。
“喂,爸,咋了,啥事?”
“你干啥去了?打电话怎么不接?”听着语气不大对。
我连忙解释:“晚上有课,刚下课,没看见。”
爸明显不信:“大学了咋晚上还有课?你是不是偷去外面网吧玩了?!”
打小我最忍不了的就是被冤枉,一听我的情绪也上来了。
“我真的是去上课啊,不信可以叫我同学给我证明,我跟他们一起的。”
“好,你上课是吧,行”,爸没有继续追究下去的意思,换了一个话题,“那你这么长时间,两个多月了,怎么不给家里打个电话?!”
“我又没事,打什么电话。”这是我当时的自然反应。
爸的火气被再次点燃:“没事你就不打电话?你在外面是热了是冷了,是病了是好好的,是死是活我都不知道!”
我觉得爸说的有道理,但心里还残留一些委屈没消散,嘴上没服软,用稍微正常的语气又说了一句:“我又没事,打电话干啥。”
其实当时没想这么说,自己都觉着不对,但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重复一次。
可能觉得这件事再往下说也没什么意思,爸回到正题,问我在学校生活怎样,适不适应,需不需要钱,除了氛围有点怪之外,就是常规内容了。
这件事发生在大一,离现在过去15年了,之所以记这么清楚,因为它给我的触动挺大的。
你可能认为这件事过后我应该至少每周一个电话,但人呐,观念和习惯是不好改的,特别是从小内向,不太喜欢见人,不主动跟人讲话的,就是不爱主动打电话,连异地恋的时候也是一天几十条短信,总觉着自己一个人待着最舒服,不想被打扰,直到有事要找了,才主动打电话。所以后面的这么多年里,我还是会时不时被爸妈,被姐说,咱们现在离这么远,一年到头你电话也不打一个,时间长了,亲情也会慢慢变淡的。
我不是不跟他们联系,以前习惯用QQ,现在则是微信,我也在努力改变自己,唯一一个家庭微信群就是我建的,名字叫“家聚分享”,什么有意思的事都会在群里分享,包括取得的新成绩、出去玩儿的照片、两个家庭孩子的成长记录、知道对方的城市下了暴雨问候平安等,这样就会觉得彼此的距离更近,更像一家人。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感受到我的变化,只是对于沟通这件事,我没有停止过反思,我们可以稍微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经常跟你联系,是不是关系会更近一些,有什么事都想着他,再或者说,你跟人用语音交流、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对方当时的情绪,因为有时候一句话说出来,是愤怒,是喜悦,是哀伤,是无奈,文字是体现不出的,但从眼神、动作、语气上就能看出来。也就是说,看得见听得着的交流更加容易共情,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维系情感,从“没事”的时候打电话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