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弄懂文意的办法,就是学生多读多体会,结合语境来体会。上节课进行的节奏比较慢,讲完了第一二段,这节课主要讲后面两段和整体分析。
学生齐读第3段,结合课下注释,小组讨论文言文的意思,然后想像第三段的美是怎样的?清悠美。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写法,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同样的办法,学习课文第四段,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介绍品析文字的方法: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写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写水,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时而奔放时而温柔。读文就如品人,文字是心灵的再现,读到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文言文的学习,多读多背,多看多忆,静静地品析,慢慢地回味,终会入心入脑,受益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