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十讲:社会影响

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十讲:社会影响

作者: hebl | 来源:发表于2022-05-17 16:02 被阅读0次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433天 2022—5—18

          剩者为王,坚持为大,学习要一直坚持。

          作为家长,在焦虑时,更要沉下心去学习,去成长。我们在一起学习也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读书会和约练。

          我们会不自觉的受社会影响,学心理学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什么,这样就不会被社会有更多影响。

          被骗的人往往是内心有需求,有迷茫,不坚定,想更快变好,想走捷径(欲速则不达),容易受暗示而被骗。无欲则刚。

          忘了初心,就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要稳下来,持续学习,不断沉淀。

            第一单元    从众

          一、定义: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从众是自愿的,如果不自愿就是被迫的,是顺从和无奈。这样能给他带来帮助,比如更舒服,更安全,和同伴在一起。比如,学习焦点,也会受大家学习劲头的影响。买保险,买股票,疫情时购买大量物资。随大流感觉安全,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从众很难说是好的或坏的,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有的青少年从众去吸烟,就不太好。

          看一个人的行为,要看他的人和当下的情景,比如说孩子厌学,是好还是不好呢?可能看似不好,也许会有好的一面,比如生命得以延续。好与不好,不去做评判。如果咨询师带有评判之心,想让厌学的孩子立即复学,咨询就没办法做下去。

    二、特点:

    1.群体压力为真实(警察在场)/想象

            想象的,比如问一个人,要不要去逛街,如果这个人想得很多:不去了,以后他们会不会理我?会不会喜欢我?会怎么看我?会不会把我当朋友?因此而纠结,可能就没有自己了,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这些人可能是童年的教养模式,或是生活环境让他不是那么足够的安全,会考虑很多人的想法而失去自我,这些人就需要自我成长。否则,这些过多的纠结会形成内耗,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真实在场更容易导致从众,比如在现场看到别人抢着购物,会有购物的冲动。抵制x货,砸车,谁不砸,谁是汉奸。纳粹在二战时杀了许多犹太人,这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从众。如果大脑是明白和清晰的,从众影响就会少,再者远离环境。

            从众一次就会不舒服,会有“免疫”,或者先打“预防针”,让自己的免疫系统发挥功能。

          孩子有时也会从众,但不舒服时,会有自己的思考,独立的自我会发展起来。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地去安排孩子,不给孩子自我抉择的权利,他的能力发展不起来,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不从众是一种自我成长,要完成自我的统一。

    2.意识到→理性抉择→从众(交警注视下大家一起等绿灯);

    没意识到→不自觉从众(路上围观)

          几个人站着往一栋楼上看,别人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往楼上看。

    3.有时不符合个体本意,仍属自然行为/自愿性(到人多的饭店就餐)

          找吃饭的地方用脚投票,看吃饭的人多,去的人多,就会去那儿吃饭。

            从众时要多思考,这是我需要的吗?如果不是要慎重。能活出自己需要的人很少。

            饥饿营销:排队买东西,人多就想去。

    三、功能:

    1.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

    2.个体层面: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四、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表里如一,无冲突

    2、权宜从众——表里不一,最普遍,有冲突和焦虑

            不从众,怕别人说自己,内心不强大,不想脱离这个群体。

            实验:在电梯里,几个人背对电梯不说话,上来一位大妈,看见大家背着电梯,她也背对着电梯。后来上来一个大学生,亦是如此。人在这个环境下是特别容易从众的。背乘法口诀。

          不要以为我们的意志很坚定,在特定的环境,把你周围的信息切断,你被一遍一遍重复同样的信息。并且不这样做,别人看你的眼神好像你是个有问题的人。此时,人很难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很难保持独立的自我,往往会从众。

    3、反从众——自我控制,防止失控,领导做派

          反从众需要内心强大的力量

    五、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情境不确定

            行为参照,要与伙伴的行为差不多,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有问题,比如在一个差班,学习努力的人会被认为不正常。

    2、对偏离的恐惧——东方文化鼓励从众(一言堂)

    3、群体凝聚力——荣辱与共同进退

            再比如,同组的伙伴们要去游山玩水,你本想学习,也跟着大家去游山玩水。

          为什么要学习?清楚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可以排排序,做哪些是有用的。不是大家都这样,你才去这样,要保持独立的自我。

            再比如吃自助餐,根据自己的食量来定,学习报课亦是如此。

    六、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一致性愈高,群体压力大,越容易从众

            大家越相似,越容易从众。小孩容易模仿和他差不多的同伴,如果他不做,会感到焦虑。在单位也是如此。

    2.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从众

    3.群体规模的影响,规模的临界值:3——4人

            如果人多,可能会分为几个小团体,会私下去表达。

          分小组,一般四五个人比较好。地面课一般分组是一组四个人,如果六个人一组,会不自觉地分为三个人一小组,如果人多,可能分的小组更多,凝聚力就不大。相似的人会分在一起,比如,都是初中孩子的妈妈,高中孩子的妈妈,这样容易从众,容易让学习的进度保持下来,有共同语言,共同坚持。

    (二)个体人格因素

    1.自我评价高,从众少;自我评价低,越容易从众

            自我评价高的人,知道自己要啥,不屑于从众。自信心低的人容易从众。如果一个人总会受别人影响,就要去约练,更多了解自己,让自己自尊高,更自信。自信心低的人特别容易受权威的影响,刘老师告诉大家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理想化任何一个人。要感谢的是自己,感谢自己的坚持、努力和用心。

          拥有独立的自我,又不会让人感觉你独立特行,不合群,这就是成熟的表现。即外圆内方 ,外化内不化。

    2.自信心强,从众较少;自信心低,容易从众

            因为不自信,想让更权威的人给自己观点,每个人都是自身问题的专家,通过咨询让他自己成为自身问题的专家。每个人都拥有宝藏和资源,遇到困境时可能不自信,会伸手向外求:你说我该怎么办?你给我支个招吧。这个阶段容易受暗示,被pua。

    (三)情境的明确性

    1.情境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从众会减少

          越透明,从众会减少,知道怎么回事,如果不透明,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容易抱团取暖,会从众。

    2.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可能增加

            性别、智力也有影响,但未发现有明显确定性关系。

            老人去存钱时,容易从众,买理财产品。

    第二单元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当然,还要看怎么搭配,来电与否。搭配不当,还会适得其反,要相看两不厌,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2.他人在场的形式: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真实在,会起到促进作用。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在咨询中经常用到,比如关系问句:假如他再场,会对你说些什么?在天堂的爷爷看到你今天的情况,他会希望你做些什么?

            孩子喜欢明星,可以聊聊明星的优点和缺点,假如他的偶像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3.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青少年骑自行车:独自、跑步伴同、竞赛时速度不同)

          越相似,结伴效应越强,还会起到促进作用。

          和大家一起读书,不知不觉读了两个小时。(约练)

    2)观众效应(拉拉队,美女效应)

          观众效应往往使用在熟悉和熟练的地方,认为自己熟了,可能做得更好,如果不熟,有人反而效果较差。

    3.社会干扰/社会抑制: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个人努力能够得到评论,这个评论有好有坏。比较有自信时,希望得到好的评论,如果自信到足够程度,有没有评论,评论的好坏就无所谓。

          大多数人是有玻璃心的,对某件事没有足够的自信时,就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欣赏,这样就会让我们更好地坚持。比如刚写分享,发到朋友圈,就会关注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评论,有没有人点赞。写的天数越多,就无所谓了。

          我们会在意权威人士的评价,因为他们的评价代表着我们是更好的,更相信他们的评价,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多给予孩子欣赏、肯定、鼓励和赞美。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

    1.他人在场,动机水平提高,优势反应易表现,弱势反应受抑制

    2.优势反应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懈怠

    定义: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吃大锅饭”)

          三个和尚没水喝,做多做少都一样,反而做多错多,大家都不愿意干活。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大家可能都不想干活。都是领导干活的人,越来越少。

    产生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解决办法:加强考核,把活动努力和成果量化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定义: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每个人都会模仿他人,比如约练。从出生开始,会模仿小伙伴,老师,领导等,会模仿很多人,我们也在被模仿。

    二、特点:

    1.自愿的;

    2.相似性

            模仿的人都是自己比较认同的。

    三、分类:有意模仿(有意识、主动)和无意模仿

    四、意义:

    1.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五、模仿的发展

    1.趋势:无意→有意;游戏→生活实践;外部特征→内部实质

    2.内容

    塔尔德的《模仿率》

    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3.模仿定律:

    1)下降律

            下层模仿上层

    2)几何级数律(滚雪球)

            谣言像滚雪球一样发展的特别快,呈几何倍数增长。有谣言时,清者自清,关闭掉一切信息,以静制动。

            红极一时,可能会被黑。功成身退(张良、范蠡)。

    3)先内后外律

            先模仿本土,再模仿外部的。

    六、暗示

    (一)定义: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暗示别人,随时也在被暗示。卖化妆品的,真诚地说你缺水,被她暗示,就会买。在生活中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都在接受暗示,pua就是从暗示开始,往往是直接暗示,直接说。

    (二)分类

    1.来源: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

    4.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社会地位、权利、威望、人格魅力

          教授与女孩,在女孩心中,教授知识渊博,有地位,有权利,有威望,有魅力(光环),就会特别相信。在比较缺和希望的情况下,希望有人支个招,尽快帮到你,可能就会受暗示。比如卖房给孩子做治疗。

    2.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更感性)

          如果你特别崇拜某个人,你可能是被暗示了,比如思想的引领者,你可要当心。被暗示→信服→pua

    3.所处情境:客观因素,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在困境中,又缺乏支持,自己是没有力量的,会更容易受暗示。

          对内稳定,对外让别人感觉温暖和舒服。(内稳外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十讲:社会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hn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