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时,我穿了针,引了线,拿起顶针套在中指上,准备给甜心的被子固定一下被套。
小时候,看母亲缝被子总是很轻松的样子,六七公分厚的被子一下便被四五公分的针给穿透了,针不用拉出来,拐个弯儿又一下穿回来了。
而从被子表面看,入针和出针的距离,至少得有15公分。
我也曾学着母亲的样子试验过,但是用针穿透厚厚的被子就需要费好大劲儿,上次给李先生固定被子的时候,便是一针进、一针出的。
可能是今天的被子偏薄,我又带了顶针,缝起来居然没有那么费力,只是需要用针尾对准顶针上的小坑,然后中指向前一顶,便轻松穿过被子了。
接着,我又尝试斜着穿过被子的针穿到被子另一面不拔出来,再直接入针反向斜穿回来。
这个时候,我的左手再回到被面上,找准出针的大概位置,再用顶针用力一顶,针尖儿便冒了出来,顺手一抽,便固定好了一针。
可是,我发现还是哪里做得不到位,只是说不上来。
当我这样缝了几针以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当我第一针穿到被子背面,然后又回穿过来的同时,只需要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按压住出针位置两面的被面,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中,左手只是起辅助作用,无需接触针,而右手便可以很顺畅地完成入针、出针环节。
这时,我突然有种顿悟之感,想起了母亲缝被子的样子。
母亲右手拿着针,左手掌握着背面回穿针的位置,当回针斜穿出来以后,便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住对面,此刻被心便会塌陷,针尖会很容易穿过来,接着按压布面的拇指和食指就直接捏住针,把线抽了出来。
这个曾经看了很多次,也曾有过尝试的动作,今天我居然学会了,虽然速度不及,但是掌握了基本的动作要领。
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刚写作时的情景。
读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文章,也掌握了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心中也明了了写作是怎样的一件事。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写的时候,依然是无法将所看到的和所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落笔始终磕磕绊绊。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我只是知道了,却从来没有去练习过、验证过。
很多事情,看别人做是一回事,自己做又是另一回事,有时候你感觉自己会了,只是眼睛会了。
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的“手”是跟不上的,而且自己受到局限的地方比想象得多多了。
你会发现,那些别人能够轻而易举完成的事情,是时间的沉淀和努力的积累相互叠加,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
只有经历了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磨合出更匹配自己的方法,你才能在山重水复之中,看见柳暗花明。
这个时候,你可能才会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洞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