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国人的思维和写作总的是那么的让我难以理解。但是,有一点是我可以懂的,那就是爱情。这种感情的流露不分国界,就那么轻而易举的让人融入彼此。从作品中,感情更能上升到关于人生的思考。比如,莎翁的《哈姆雷特》。
所以就算“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感情都是人们可以看到的,不管是认为他们是爱情,还是惭愧的感情,可是我觉得不管是出于什么的原因,只要爱还在,那就是爱。
但这些都是比较感性的评价,但是我通过这些感性的笔触却直探矛盾的人生。哈姆雷特的决心和犹豫形成他复杂、矛盾的性格。但是犹豫是哈姆雷特的最重要的代名词,无时无刻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苏醒着。
面对父亲的暴毙,美好已经在十字路口,和他向着相反的方向远去,他的人生、世界开始是阴雨绵绵。他说,“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从那时,爱情,不坚贞了,父亲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于是忧郁苏醒了。
但是,不要忘了,哈姆雷特是接受着当时最新的教育的,他有着哲学家般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他能够解剖世界的黑暗、罪恶,可是他回天无力,因为他知道前途陌路。所以在复仇中,哈姆雷特的行为是延宕的,他被现实逼着走,他矛盾着,他想要复仇,又不想要复仇,他无计可施,只能利用他对奥菲利亚的爱去假疯——因爱而疯。他开始对奥菲利亚若即若离。他们在一起时,两个人感受到不是甜蜜,而是痛苦。哈姆雷特的痛苦是巨大的,父亲被杀、母亲改嫁凶手,更何况哈姆雷特是有着或多或少的恋母情结的,母亲的再嫁给了他生生的疼痛,叔父就是他心中的自己,在复仇中犹豫不决。这种痛苦在独自一人时变成了对自己的嘲讽与辱骂。与别人说话时,则成了尖酸刻薄的讽刺。而作为女人的奥菲利亚却又时时让哈姆雷特想起他的母亲。他对奥菲利亚赤裸裸地说:“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由于母亲对婚姻的不忠,哈姆雷特已将所有的美丽的女人都定罪。这个时候虽然哈姆雷特的行为是延宕的,但是不管怎样,复仇已是他没得选择的生命的最高的目标,或者说是活着的动力。爱与不爱都是生活的假象,只是用来蒙蔽别人的眼睛,以便更好地实现复仇的愿望。
莎翁让哈姆雷特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奠基在社会本身的复杂和矛盾上,这样,人性的发展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哈姆雷特最后的毁灭不只是他个人的原因,更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哈姆雷特复杂微妙的情感,在幸福与痛苦、生与死这样尖锐的对立的矛盾让看见我们人生的真谛,就是人生永远是那么的矛盾,但是只有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不是被现实逼着走才能活出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感悟随笔——书评+影评+自创+生活,更多是自言自语的人生,希望自己在文字中不药而愈,希望和你在悦读里不期而遇,希望我们在美好间不言而喻!更多文字悦读请关注——莫落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