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是那个无论你行至何方,总会牵肠挂肚的地方。家,是你无助时,第一时间想要回归的地方。家,绝不仅仅是那座漂亮的房子和冰冷的红砖墙。

从初三开始,寒暑假总会赶回家,一次也没落下过,无论是从河南老家还是更远的大连,总会期盼着放假就出发,背上行囊跟随着自己的思念回家。妈妈总会笑着问我:离家那么远,回来还要干活儿,跑回来干啥?其实我知道老妈是希望我回来的,只是逗下我,也没想从儿子嘴里找到什么答案。有时候,我从她眼里看到了幸福,语气里听到了骄傲,骄傲于她和老爸经营的这个清贫的家,孩子都愿意迫不及待地归巢。有时候,会笑着把她那句“狗不嫌家贫吗?”还给她,有时候,撒娇任性地说一句“我就是想回来”。彼时不知,此时儿子懂了,那是儿子想归来的地方。
家,是7X24加油站,每次回家能加满油,充满电。回到家时,爸妈一般都不在家,自己找到钥匙,放下行李,跑去菜园摘菜,打开橱柜翻找食材,准备给爸妈做好吃的。有时正做着饭,他们回来了,有时做好饭,父母还在果园劳作,自己就顺着田间小路寻到果园,看到我,也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帮他们快速收尾,拿着农具回家,一家人就这么聊着天满满地走回家。也许是父母把幸福掩饰的很好,没有什么溢于言表的惊喜,但却有那种持久弥香的温情洋溢在家中。
弟妹如我一般,假期也都会赶回家来,当大家都在家的时候,很自然地就分了工。妹妹做饭、洗衣,负责家里,弟弟和我就去地里帮着做农活。暑假忙一点,给棉花打枝、撒农药,采摘水果,到菜市场贩卖等等,而寒假里闲点,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跟着老爸去果园整枝,他总会介绍很多的修剪技巧,从那时起我也知道了怎么给果树塑形,怎么取舍果枝等,以至于现在我还梦想回归田园,天天跟着老爸盘那些果树。再就是跟着老妈准备过年的零食、点心、菜品。那时的沙琪玛、猪耳朵、麻花、红薯片、米花板、果子等都是自家做的,而我们最爱偷吃的就是祭灶糖(麻糖),当然除了享受各种精美的自制零食,还从妈妈那里学到很多手艺。后来,想着爸妈辛苦了一整年,让他们轻松过个年,年夜饭开始由我承包了,每每想起自己这个英明的决定都有一种深深的骄傲和满足。
在果农家,最不缺的就是水果,尤其暑假,正是瓜果梨桃上季的时候,果园转一圈,品种任你选,品相随你调,总之,你看谁随眼就是谁,就是那么任性。但作为水果园长大的孩子,我们绝不满足于自家园子里的,总是惦记着别人家园子里的也许更甜,也因此受过不少爱的鞭策。其实,最难忘的还是寒假的夜晚,一家人泡完脚,依偎在床上看着电视,相互说着学校里或家里的趣事,总是笑声不断。而弟弟总是一会剥个柚子分了,一会抱了几个橘子过来,边吃边看边聊,其乐融融,这种幸福的感觉把每晚的梦都蚀甜了。
整个假期都沉浸在这种幸福中,而它就像冬天里那暖暖的被窝,让人不忍离开。行文至此,特别想听那首王杰的《回家》:
回家的感觉就在那不远的前方,
古老的歌曲在唱着童年的梦想,
我在岁月改变了模样,
心中的思念,
还是相同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