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惰性——看起来在更努力地尝试,本质上仍然因循守旧。——《好好学习》
积极的惰性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本质上的思考,依旧按照原来的认知去做事。
“积极的惰性”让我想到了一个词“低水平勤奋”,其实这两个词都是想表达“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只改变表面行为,不改变思考方式。
用勤奋来自我麻痹,这种行为实际上和小时候学的成语“掩耳盗铃”差不多,试图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改变。
可市场是残酷的,任何没有价值的行为市场都不会给它标价,所以陷入“积极的惰性”和“低水平勤奋”的人总是难以改变,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读书需要避免的误区:很多人读书都在追求数量,有时候读完连书中在讲什么都说不清,这种就属于“积极的惰性”,看似读书三千本,回头一问三不知,读得再多有何用?要打破的执念有三个:
1.盲目追求数量:一旦规定了数量,大脑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开始编造理由糊弄自己,除了给自己增加压力,对于吸收知识的效果不大。
2.追求广度: “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好好学习》),所以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非储存一个个的信息碎片,要知道碎片产生不了价值,只有组成整体,才会发挥效用。
3.知道却不做到。在技能学习中,大多数人可能明白除了知道原理,还需要加强实操;但在认知学习中,我们会产生一种天然的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掌握了这项技能。所以人们能很快学会看得见的技能,但对于“道理”的运用有可能就会差“实践”这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