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双生
最近翻阅哲学书,接触到很多与我而言几乎算是全新的资讯。当然,我本就是个理科生,缺乏文科类知识的体系化学习,自然对哲学也是一知半解。
万没想到在如今这个年龄段,竟然发现对文哲史明显更有亲近感,生活里很多的思考和不解,在这只言片语里,竟然都可以找寻到一些启发甚至解答。
真是造化弄人,一个骨子里并不喜欢数理化的人,偏偏当时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加上重理轻文是我们那个时代里普遍盲从的认知,于是就随波逐流的混到了如今。
最近一个新的知识点和人物认知,就是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深入印象的苏格拉底。
过往大脑里接收到关于苏格拉底的讯息,只是印象里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先贤以及奠基者,地位上,大概是与孔子、老子等在中国历史中地位比肩、类似的一位人物。
印象中,还有一个很深的故事,苹果的缔造者乔布斯的一句话:我愿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可见,这样一位人物,其影响是深远到何止几千年的。但至于,关于苏格拉底究竟有什么样的理论、观点或者事迹,我其实是相当的一无所知。
在搜集资料时第一个惊讶,竟然是苏格拉底是死于毒酒的。
他是被当时的希腊雅典政府赐死的。原因无外乎就是他导入了新思想,挑战了当时统治者所信仰的一套理念的权威。
这种死法,让我觉得似曾相识。不禁想起另外一位西方名人的死,也是被写入到了我们的义务教育课本中的,就是提出来日心说的哥白尼。他死得更惨,是被活活的烧死。
就凭这两个大人物的死以及死因之类似,也能很强烈的感觉到,意识形态其实不过是披着正义的外皮而只是为政治立场或宗教体系服务的。
因为很明显这西方人在对待异见和异类时,对自己特别崇尚骄傲的所谓“自由明主、言论自由”等价值观信仰,也会抛之脑后。
他们全然不允许不同的观点挑战发声。而且这样的行为,还常常会以拥护自由民主之名义来进行,这真的也是很怪哉,其实在逻辑上都说不通。既然要提倡自由,那多方不同的观点,不就是一种自由吗?
而且,我也原本以为,苏格拉底既然是因为自己的言论被赐死,那么他的言论或者说理论应该是大家后人所知晓的吧,但实际上,后世人却找不出他的真实的著书和理论。
由于苏格拉底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只有一点很确定,在他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们,研究的大都是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而苏格拉底却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人本身,这是他在哲学领域最大的创举。苏格拉底认为,哲学最大的课题,是认识自己是谁。
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因此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当然,没有什么具体理论的苏格拉底,也承认他自己本来就没有知识的。但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是这样解决的:
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在这一点上,中国儒家的王阳明也是跟苏格拉底的观点很接近。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的“致良知”。也是认为“良知”是天然存在的人们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来“知善知恶是良知”。
苏格拉底喜欢与人对话并不断的发出诘问,也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大概也是吸引乔布斯都想去与他度过一个下午的原因吧。而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后人则认为这个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并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这大概就是教练的原生意义所在。所以,苏格拉底这位大哲学家,从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一位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才是。
在柏拉图的记载里,苏格拉底有几项认知值得拿出来学习一下:
苏格拉底认为,比起“明明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的其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己要更高一层,这就是“无知之知”。
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财富、健康、名誉,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只有优秀的灵魂来正确运用上述要素,才能获得幸福(当时的人们醉心于追求财富、健康与名誉,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灵魂”)。在苏格拉底的认知里,只要正确的理解何为善恶、何为美丑,就可以磨砺自己的灵魂。
几千年以后,我们依旧需要磨砺自己的灵魂。是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