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王阳明,只知道“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于是重读,我去找了王阳明哲学的20条金句,并逐一翻译成白话文。
然后就增加了更多的了解。
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
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译文:心就是天理。心之外没有天理,心之外没有事物,心之外没有事情。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译文:心的本体没有善恶之分,有了善恶的意念萌动,知道善恶就是良知,做善事去除恶念就是格物。
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译文:灾祸没有比贪天之功更大的,罪过没有比掩盖他人的善行更大的,恶行没有比欺凌下属的才能更严重的,耻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沉重的,这四种情况都具备了,灾祸就会降临。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和你的心一样都处于寂静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这朵花的颜色一下子就清晰明了起来,由此可知这朵花不在你的心外。
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译文:学习贵在内心有所领悟。内心思考认为不对的,即使是孔子说的,也不敢认为是对的,更何况不如孔子的人说的呢?内心思考认为是对的,即使是平常人说的,也不敢认为是错的,更何况是孔子说的呢?
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译文:打败山里的贼寇容易,破除心中的邪念困难。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译文:圣人与天地、民众、万物同为一体,儒家、道家、庄子的学说都能为我所用,这就叫做大道。道家和庄子只关注自身,这就叫做小道。
8、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译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在我的心外。
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译文:有志于学习圣人学说的人,如果抛弃孔孟的教诲而去寻求其他,这就如同舍弃日月的光明,却希望从微弱的萤火虫那里获得光亮,不是很荒谬吗?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译文: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内心纯粹符合天理,而不在于才能和力量。所以即使是普通人,如果愿意学习,使自己的内心纯粹符合天理,也可以成为圣人。
11、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译文:每个人心中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是因为不够自信,都自己埋没了。
12、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译文:心空灵而不愚昧,各种道理都具备,万事由此产生,心之外没有天理,心之外没有事情。
1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产生就知道,并充实它;恶念产生就知道,并遏制它。
14、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译文:能够保持警惕、谨慎和恐惧的,就是良知。
15、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译文:人即使极其愚笨,责备别人时却很明白;即使很聪明,责备自己时却很糊涂。
16、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译文:根据事物来推究,这是获得知识的功夫。
17、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译文:在事情尚未萌芽之前进行防范,在刚刚萌芽的时候加以克制。
18、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译文:本体,就是良知的本体;作用,就是良知的作用,难道还有超越本体和作用之外的东西吗?
19、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译文:外界的是非和毁誉,也可以把它们作为警醒、鞭策和磨练自己的依据。
20、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译文:必须在内心的本体上下功夫。凡是不明白、做不到的,都要反过来在自己的心上体会,就可以想通。内心的本体明白了,就是道理明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86242/d7ab4fa4ece8cb1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