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关注综合素质平台
著名“帝王”作家二月河于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这两天已经有很多文章报道纪念,本文米学君和大家来谈一谈,二月河的生平故事,希望对我们带来的一些启发。
1
40岁开始写作,用烟头烫手腕
在中国作家圈,二月河算是一个特例:21岁高中毕业,没上过大学,却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40岁才开始写作,其作品成为历史小说中难以逾越的丰碑,被拍成各种影视剧广为流传。
据说二月河的创作生活异常艰巨。在南阳的一个小小农家院里,没钱买空调电扇,就在桌子下放个水桶,两腿放进去,既清凉驱暑又可防蚊虫叮咬。冬天冷得受不了,就狠劲搓搓手,或把开水倒在毛巾上捂手暖一暖。
为了创作,十年没睡安稳觉,白天照常上班,夜里写到凌晨三点钟,实在瞌睡熬不住,就猛抽几口烟,然后用火红的烟头照着手腕“吱吱”烫去,烫得一串激灵,以驱赶疲惫,清醒头脑,接着继续伏案写作。
二月河的手腕上,现在仍留下斑斑烟炙伤痕,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头悬梁”、“锥刺股”了吧。
2
集乡土气和书卷气一身
二月河在生活中不修边幅,穿衣服也没什么讲究,成名后即便出席正式场合,也很少穿西装。用他的话说,常“穿着有点邋遢但却很适意的毛衣或衬衣到街上散步”,有时候鞋子上还带着一层浮灰。
某次二月河要去参加讲座,衣襟上留着上一顿饭的油渍,他却毫不在意,衣服翻个面套在身上就上了讲台。
圆头大耳,满脸挂笑,身材高大,留着一个大平头,操一口浓厚的南阳方言,二月河颇有几分像弥勒佛,乍一看似乎是个粗人。但在和他的聊天中,你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卷气,那种浸润在书海中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他的话充满乡土气息,却总能逗得你哈哈大笑。
3
耐心解答“读书有何用”
二月河曾担任过咱们郑州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有次,郑大的一位学生给二月河写信,求解“读书有何用?”二月河回了近千字给这位同学,并呼吁“孩子们,读书吧!像饥饿的羊跑到草地上那样贪婪地读书。”
二月河说“我做老师不是翻着书一页一页地教,我认为到了大学阶段,不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就该学会自己读书了。如果不读书、不学习、不写作,甚至都不如中学生。”
这个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是有所启发的,大学之所以称为象牙塔,并非是来享受生活,而是读书深造之所。二月河说,希望学生们都能靠自己的本领冲出去,为这个社会尽责任。
4
十年部队生涯
二月河当过十年兵,最初是带着一腔“保家卫国”报效社会的梦想,从老家去到太原,结果却每天打坑道,挖煤窑,天天在洞里钻来钻去。在艰苦的条件下,二月河仍然坚持看书学习。
部队后来换防到辽宁,为轻装和“破四旧”,把图书全拉到操场上焚烧,心疼得二月河差点儿掉眼泪,他偷偷地从火海中扒拉出《辞海》、《莱蒙托夫诗选》藏进怀里,没了书读,二月河就到驻地农村找书,二十四史成为他日复一日的读物,借到一本《聊斋志异》,因为别人追着讨要,他连夜抄了半本。
当初他并没有意识要当什么作家,纯粹是为了丰富自己,或者说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精神饥饿问题。也正是这种饥不择食式地博读群书,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二月河就是黄河
二月河从小就在咱们黄河边上长大,当他的第一部作品《康熙大帝》定稿时,要起一个笔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条黄河。
原来黄河每年到二月份冰凌开化,在落日余晖下就像流淌着黄金,非常壮观。他把自己视为太阳渡的孩子,二月河就是黄河,他以此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特殊的时代,磨练了二月河艰苦卓绝的心态;恬淡的人格,给了二月河生活的温暖味道;热爱读书,给了二月河丰富的学识积累。笔耕不辍,二月河给我们展示了三个清帝的历史。
如今,二月河走了,清帝三曲留世久,人间再无二月河!
此致!
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