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自己
1.时光不老
昨天回老家吃饭。老父亲已经70岁了,70岁的老父亲感慨时光易逝时说:“想自己还是一个跑来跑去的孩子,一转眼就头发花白了”。那一刹那,我的心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戳了一下,有点悲,有点痛,不仅为父亲,也为自己。
20年后的我刚好退休,如果不折腾的话,我应该是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光荣的下岗的。教了一辈子的书,育了一辈子的人,那一刻,我是骄傲地有尊严地退休教师还是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体无完肤毫无尊严”的前浪?我想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在于自己,在于从现在开始的20年工作。
“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神圣的,需要我们用教育者的智慧和爱,期待着、呵护着、哺育着,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对这方土地这方百姓庄严的承诺。”这是我在育人工作述职中的一段话,也是心声。我自己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年的老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我,其中就有我尊敬的许重山老师。所以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把这份真挚而朴素的爱传递下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增长见识、改变人生,给家庭带去希望和欢乐。
如果这样做了,我就会有尊严地离开,虽然我还是死在沙滩上的前浪,但至少不会随意地任人踩踏。我的青春和生命,通过一个个的小生命在乡村、在城市、在各行各业延续和发光,那么,我在沙滩上也会自豪地呻吟:时光不曾老去。
20年后的自己
2.读书不倦
我是一个不那么努力的人,虽是语文教师,但说起来惭愧,连《红楼梦》都没有整本看完。2018年,我代表小学组读书征文一等奖代表发言,还善意地嘲笑了一下我那个不读书的父亲,其实,我与父亲,在孟子笔下,就是50步和100步的关系,彼此彼此。可是,父亲因为是农民,识字不多,早年养家糊口奔波劳累,他的不读书情有可原。相比于他,我就更应该羞愧了,而我不仅没有羞愧,还嘲笑他(虽然是善意的),那就更有点恬不知耻的嫌疑了。
所以,在往后的20年,向着“读书不倦”前进。《三字经》里苏东坡的父亲苏洵27岁才开始读书,还把自己读成唐宋八大家,吾辈更应努力。
为什么读书?对每一个人来说,可能答案不一样。我觉得简单说,读书会让人“眼里有光”。我看见很多人,尤其是没有读书经历的祖、父辈,他们眼中没有光彩。也许在读书更多的人眼里,我们也是那个“眼里没光”的人。我猜想,为什么读书会让人眼中有光,可能是他(她)通过读书吸纳了前人的智慧和灵光,就像佛光一样涂抹心灵后通过眼睛折射。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要读书不倦,有的时候做起来是很难的。俗世的生活太精彩,《大话西游》紫霞仙子的“只羡鸳鸯不羡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俗世的名利和权力,连精通儒道释的苏东坡如此豁达之人,也在深夜吟唱“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可见要心无旁贷地读书不倦,是件非常难的事情,除非你已经从读书中体会了旁人难以享受的精神愉快。
一个人的时候就读书不倦,人多了就小酒怡情,节假日了就运动郊游,活成自然的状态,不做作,不憋屈,不痛苦。
20年后的自己
3.运动不止
中国人养生讲的是“安静”,这跟西方人倡导的运动刚好相反。老子在《道德经》中言:出生入死——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而去。这条路上,有三分之一的人长寿,还有三分之一的短寿,那另外三分之一呢?老子幽了一默:原本长寿,但为了长寿,做了太多的事情,最后短了寿。
虽这么说,但运动还是不能停止,不是为了长寿,更多的是为了让身体尽量不要出现臃肿、肥胖、迟钝等惨不忍睹的状况。年轻的时候吃身体的老本——通宵写论文、通宵写总结,年纪大了,要学会偿还些本息给身体,适当的时候要向老朋友一样安慰安慰身体、补偿补偿身体。
每天走10000步,每周打几次球,每月爬几座山。这几个“每”,第一个还好落实,至于其他,还停留在纸上和嘴上。关于打球,我也是有点特长的,不管是大的篮球还是小的乒乓球,可是现在搁置一边了,有点太可惜了。前几年还和俊灵、伟锋有一个打球的组织,结果打着打着就散了,就跟人生中其他东西一样,日子过着过着就没了,朋友聚着聚着就散了,青春挥着挥着就走了。
上个月吧,膝盖骨有点难过,我警觉了,于是总是告诫自己多走走多动动,结果每天都上万步。好了,这个月膝盖骨好了,于是就把走路这个事情忘掉了,空下来也坐在电脑前写什么不顶用的简书了。
好了,站起来走走。学会和身体和解。“折磨”就是善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