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中行”,就是依中庸之道而行。
中庸者,做人做事在在处处,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分寸把握刚刚好。
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孔子说,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来交往,那就一定要找“狂狷”的人。
狂者,就是有进取心,但是有些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狷者,则洁身自好,但做事过于保守,缺乏灵动性。
这两种品质虽然都偏离了中道,在品格和修养上,也有很多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地方。
“与”,一说是教导,一说是与之交友。
个人更倾向于后者。
意思是说,孔子告诉学生,平时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对个人修养更有益处。
尤其是这个学生在修养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是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的。
在这个阶段,交友上更强调两个方面:
1)要与人共学,与人同行。
比如我们处在一个学习的团体中,即使偶尔有些许的懈怠,也会被氛围影响着,共同前行。
我曾经参加一个健身群。
作为一个严重运动缺乏者,在这个气氛热烈的团队中,每天一个多小时的强度,也坚持锻炼了半年多。
后来事务繁忙,不得已放弃了。
前段时间,我决定自己在家健身。
结果不到五分钟,就气喘如牛;十五分钟,就完全坚持不下去,缴械投降了。
真是惊讶当初怎么坚持下来的。
这件事情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整体氛围的带动作用有多重要。
孔子也经常强调,要多向周围的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在人群中学习,不要闭门造车。
2)找到值得交往的朋友。
这个“值得”不是功利心,不是相互利用,谋求私利。
而是在道德修养和知识学问上,能够相互切磋,彼此促进。
如果找不到有中庸之道的人,那么“狂狷”者,也就是品格高尚,又有些个性小缺点的人,也是值得交往的。
这样的人正走在修养德行的路上,与之同行,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用他们的不足警醒自己。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你看,孔子这些弟子各有性格上的不足,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自身,最终成就都很大大。
孔子弟子三千,想必也是各有对标对象,相互切磋,提升自我。
总结:
如果在修养的路上,能做到以上两点,就能在共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