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剧透)
→看完这个电影,简单记录下想到的东西。
→我买过这本书,因为很多读书博主有推荐,但一直没看。因为我对小说类,切入的动力一直不太足。
→故事梗概,极其简单的叙述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一个姑娘,因为父亲的阻拦,而失去联系。女孩多年后逐渐淡忘,嫁给了优秀的医生。而男孩守望等到了中年。发现无望后,偶尔间开启了艳遇之旅,并一一记录下来。偶遇,玩乐人间。 直到都老去,女人的医生丈夫去世,他第一时间去再次表白,追求。最终,他们在一艘游轮上度假,达成一种和解。竖起一只霍乱病的旗子,代表这艘船有病人。不要打扰。达到了生命和感情的终点和永恒。”
→这个电影,我个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1.男主角,是单亲家庭,母亲抚养大的,他天生是个拥有比常人更深刻感受的情感,文笔也很好。 叔叔常提他像爸爸一般。
→所以,他的妈妈就是年轻时被一个多情的渣男所偶遇和抛弃,有了宝宝,独自抚养,耽误了一生。
而他是一种轮回。继承了他爸爸的一些特点和宿命。→PS 我觉得这点可以对得上一些遗传学。
2.据说,作者曾经读过一个报纸上的新闻,上面写的是,一对老年人,互相拿出自己的积蓄,在游轮上旅游,他们是一对相守五十多年的秘密恋人,而让人伤心的是,他们在船上被抢劫了,抢匪打死了两个老人。
→作者大受震撼,感到很伤心。
我在想,这个小说,是不是由这个新闻,引发,和推演出来的。
记得一个现代作家在采访时说,他有个思维训练的方式,就是想一个小片段,“比如在沙漠中发现了一个金矿”然后去前后推演这个事情,不断的补充细节,有时候一个思维想法,他能连续想很多年。
我想,这可能是写作领域的一种练习方式之一吧,时时刻刻的思考,联想,把接触到的一些素材,联系和丰富起来。天赋加大量积累,就是可以写出不错的小说的途径之一吧。
作家一定是珍惜自己的感受的,也不会轻易放过素材积累。他们就像一个容器,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联想,联系,酝酿很久后,用优美点文笔转换成了作品。
3. 爱情三元论,说理想的感情有:亲密,激情,和承诺。
男主,大半生在偶遇艳遇的途中,有很多激情,也有亲密,但少了愿意承诺。 他在结尾把承诺给了最想给的人,自己的感情终于集齐了三个元素达到了自己的圆满。
4.结尾,游轮升起了霍乱病的旗子,暂时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但我瞎猜,这有点像作者看了当初那则令他感触伤心的新闻,他可能有一个想法,如果这艘游轮升起这一个旗子,就不会让坏人接近,就可以保护这对老年爱人。 所以他把一种保护和圆满的想像给到了结局上吧。
5. 小说写了大量的爱情和艳遇的记录。我虽然还没看,但大概率,男主角艳遇并回家记录下来这个事,就是作者本人的真事。 一个好的小说家,除了拿某些灵感点去推演,也会拿大量自己足够真实的心理和生活去当成素材写进去。(我感觉我可以分辨出,哪些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细节,情节,哪些是他真实记录进去的。)
有艺术文笔和框架,有足够真实的血肉。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因为它会让读的人,分析出很多逻辑通顺,合理的东西。有的甚至作者本人也不一定会先想到。
6.→回到开头,十几岁少年,在热烈爱上一个女孩的初恋时期。被粗鲁打乱了。女孩被带走了。于是。他后面心理有点执着于不太正常的感情。
这有点像洛丽塔的开头。一个少年损失了一个感情。从此内心被定格,困在某个地方。
洛丽塔,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除了开端有点像,还有个有点像的地方,就是这俩小说,当时和现在都被批判的比较多。觉得写的太乱,有很多地方不道德,这俩男主都是伤害了很多人,还偏写的充满感情和浪漫。(其实就是他们本人的真事)等等。
可是真实的人性就是这样的,是丰富多彩的,灰色的,充满了,各种坎坷幽暗和离奇。
电影也只是简略梗概,小说很大的魅力来自描述的文笔和文字很美妙。有空再看看书好了。ov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