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尤其你十一二来岁,在年轻得非常地稚嫩的那个年龄段里,时常觉得自己灵魂出窍了,突然就神游天外,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肉体,审视脚下的黄泥土,困惑着自己与时间的交集,犹疑自己这健全四肢的来源,甚至狂妄地蔑视宇宙?
我有过。
在读【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因时间问题,今天注定看不完这本书了,也就没有了书评,所以只能写一些书中前面的内容让我引发的思考。
这本书才读到第二章,给我的感觉,就犹如我前面诉说的思考维度,而我常常把跳跃出自我的局限,以人类以及宇宙的高度去思考的角度,称之为——立足三尺的思考。
因为人的头上,有三尺神明。
————————
思考是一件会让人上瘾的事情,不知道诸位是否读过拿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那位坚信多维空间的信徒,在我看来俨然就是一位被自己的思考漩涡拉入深渊的案例。他的思考太过玄妙,他显然是绝对跳出了人类的认知界限,只是跳出去了,却跳不回来了。一旦上瘾,那是连自己最初的作为人的理智,都能被消磨殆尽啊。
所以,思考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但就像那句话说的: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我们不妨看看【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里面,会出现什么样让上帝发笑的思考。
————————
相信诸位还记得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有一个苏东坡与佛印的一件趣事。某天游船,东坡对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坨屎。佛印微微一笑,说,恰好相反,我看你像一尊佛。
这里面说,人的心里想着什么,看见的就是什么。而这本关于思考的书,也像一面镜子,你心里面想着什么,你看到的与理解到的就是什么。
我就漫谈一下我的想法吧,这段时期因为跟朋友微信交流较多,谈起的又都是出门在外的辛酸,团建,加班,沟通,赚钱,客户,资金等等。我不免也落入俗套,时常揣摩着——怎样才能交好有利益的人,怎样才能顺理成章地捞下一个大单子,赚他个五位数。
然后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暗藏着一些玄妙的句子让我犹如醍醐灌顶。你比如说——
人们一般容易被自己亲自发现的理由说服,而不是被别人酝酿的理由说服。
这句话居然出于这本书,那么对于让人怎么做到本来是自己的观点,却让别人误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绝妙点子的操作手法,书中也给了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仔细研究人心,认识其全部的力量,然后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拟合这种力量。我们必须站在听众的角度,心里试试那些说法和措辞,看看是否符合听众,是否能说服自己它真能使人不得不折服。我们必须尽量使用简单、自然的措辞,不弱化,不夸张。
听起来很简单对不对,然而真正操作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话术,到了这个时候,我就应该学会举一反三了。基本的谈话性质和原则已经给你定下了,那么市面上的那些畅销的话术书,就可以根据书的内容和价值进行挑拣了。路灯都给出了,那么这条路到底哪一条,不正是自己该走的经历吗?
不仅如此,还有更深层的看法,比如这句——
阅读描述真情实感的文字时,我们就会感到那里面的真,其实它早就在我们心中,但我们并不知道……他展示的不是他珍贵的一部分,而是我们自己的。因此这使他在我们眼里变得可爱……
这里又讲出人与人第一好感的原则。也就是说,面对客户,我们要展现的不是自己珍贵的部分,而是在客户心中与我们重合的部分,这样就会拉进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其实这跟知己知彼有殊途同归的意思在里面。
————————
书还没看完,但它像一本思维的跳蚤街,很多角度的思维,以及立足于人类与宇宙高度的思考方式,大而化之地像地摊一样摆放出来,里面很多平铺直叙的句子,指不定哪一句就是你苦苦寻思的结果。
我时常觉得我已老去,再找不回年轻时神灵出窍的玄妙感,而这样的书,刚好像一条桥梁,直接把我送到终点,让我不费吹灰之力地筛选。
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