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塞上传统的年俗节庆,“除夕”之外,最令人激情难忘的当数正月间鼓声灯影里的元宵节。
除夕夜的神圣登场和庄严落幕,特别是旺火与爆竹的激情燃放,终于将“过大年”这个辞旧迎新的仪式演绎到极致。熬年和守岁的人们,便在持续亢奋或瞬间释然的乏困中迎来又一个新正。初一到十五是一年中最为清闲和愉悦的一段日子,满眼是靓丽袭人的对联红,满街是嬉戏闹春的孩童乐,满耳是拱手问好的拜年声……
当然,任何欣喜与激情,任何回味与期盼,都无法留住时间的脚步。不觉间,一年一度的“观花灯、闹元宵”,便在各类文娱活动的欢腾锣鼓声中铿锵上演了。
没错,最先觉知的就是那熟悉的锣鼓声。约从初二、三开始,或稍后几日,城乡的街头巷尾,远远近近就响起来隐约的锣鼓声。那节奏或紧或慢、或高或低、或歇或起,人们年后闹春的心思便随之激活并潜滋暗长了。不几日,便有更多的地方响应、更密的锣鼓伴随,也有三五孩童或大人张着耳朵、翘着脖颈、紧着步子开始寻觅、开始追踪、开始围观了;间或也能看到戏装素颜的男女,三五一簇或十几人成群,在铿锵的鼓乐声中迎风起舞,走着各种步法,扭着各种动作,或嬉笑、或认真地练习彩排。再几日,便见彩脸戏装的秧歌队伍陆续走街串巷、沿门表演拜年,引来一层层围观人,博得一阵阵喝彩声,挣得一份份香烟糖果的奖赏,自然也少不了秧歌团队愉快地拜谢声……
城里各条大街的彩灯也陆续点亮了,沿街各家工厂大门和商店的门面都亮起各种材质、不同工艺的灯组,静态的、会动的,式样不一,各家依势造型,随心创意。特别到十二三,仿佛一夜之间,满目繁盛的花灯瞬间点亮了浩淼的夜空,各色各样,争奇斗妍,流光溢彩,爽心悦目。
居住在城内外的各家都提前邀请了远近乡村的亲戚,专等这几日赶集般陆续聚拢来,每日白天、晚上一起逛街市、观花灯、看秧歌。人山人海中,扶老携幼,沿着这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遇到打开场子表演就停下来观赏,看完表演就继续追赶其他文艺表演。印象最深的要数西街的狮子和二鬼跌跤、东街的龙灯、南关的花车旱船、照什八庄的踢鼓秧歌、二轻系统的文武高跷、文化馆门前的有奖灯谜,还有部分厂矿的彩车、锣鼓队伍,也有来自学校的大头娃娃、扭秧歌等等。每天晚上各项文艺表演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大都集中在南街小五金厂、酒厂附近、东门口、阁儿墩或北门口等几个位置,集中观赏燃放斗子和老杆。点老杆和点斗子就是又一件最牵动人心和眼球的重要活动了。这些老杆和斗子都是炮业社工人将各种爆竹花炮按照各自的燃放特点很有艺术创意地排列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依序燃放的点火系统,燃放时动地惊天、溢彩流光、火花四射、蔚为壮观……
忙腊月,熬大年,消消闲闲耍正月。如今想来,活跃在鼓声灯影里的元宵节,不论从张灯结彩、琳琅满目的灯谜、灯展和灯会,还是那持续三天热烈喜庆的民间文艺表演、竞演和汇演活动,都呈现出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盛景,总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念想。
即使元宵节后很长一段时间,犹有鼓声响在耳畔,犹有灯影闪在眼前……
(初稿于20190213正月初九,再改于20190214正月初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