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是一种列席参与方式。是专门为参加读书、关注学习研讨、但不方便直接参与分享的同修预备的,可以说它属于应对特殊情况的预案。
但是,旁听也是一种参与方式,除了不便参与分享外,别的义务都是一样的。
1、同样要认真读书,并有应答质询、申明进度的义务。
2、每天在任意时间,一定全程浏览分享内容。
3、每天报到,申明“已阅览”、“我在旁听”宣示存在。
4、每个专题之后的自测,应当参加并如实申报成绩。
此外,我有两个提议。
1、旁听者为了尊重、支持分享者,应在分享后,用短语附以评论,如“同意”、“赞同”、“赞佩”、“在理”、“解渴”、“不敢苟同”、“我有异议”、“感谢分享,辛苦啦!”、“说的很实际”、“引发了我的共鸣”等等。你想,如果不保护好分享者的热情,你旁听个啥?谁愿意对着没有反应的石头分享?
2、“旁听”和“暂离”一样,是一种应对特殊情况的预案。所以,是不可能每个专题都有特殊情况,变成“旁听专业户”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是一种永久的方式,道理很简单,都是同修,人家为什么永远表演给你看?
比较公平的做法是,你分享,我旁听,你服务,我享受,我对你感恩;感恩不是说说就算,需要实际行动,一个是随时回应鼓励,一个是角色互换,下次,我来分享(三言两语总能做到吧),你来旁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岂不快哉!
其实,分享并不那么神秘、艰难。它也是有层次的,有级别的,普通分享并不需要讲出一番道理,是谁都可以做的来的。比如:
1、点评式分享。“读懂了,老爹讲的很清楚”、“讲到点子上啦”、“精辟”、“通俗但深刻”、“经验之谈”、“透彻”、“入木三分”、“讲的很实际”、“经典”等等。
2、感觉式分享。“让我想了许多,很受启发”、“触动很大,让我改变了不少”、“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开窍!我一直以为……”、“联系我的实际,发现自己做得很不够”、“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等等。
3、随感式分享。“书中的阐述,让我连想起一件事,更加证明了论述的正确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先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老爹的这个讲法,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等等。
“见面分一半儿”。生活中,我们有点好吃的,总会想起别人。分享是一种美德。它体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念,是现代人群落的粘合剂。我们是老汁友团队,这种修养是天然的,只是许多资源还等待开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