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下属能力比领导不一定是坏事,只要领导足够包容。一旦领导的胸怀没有那么宽阔了,能力强的下属可能就危险了,因为领导拥有了更大权力之后,从人性角度出发,他们往往对一切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产生本能的恐惧。当恐惧填满心头,留给包容的胸怀自然所剩无几。尤其是对于功高盖主之人,如果“居功自傲,野心勃勃”,领导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如朱元璋颁发给刘伯温家族五位成员的奖励中唯独缺少他本人之事,既是对刘伯温的考察、考验,更是“一念之差会掉头”的险局。幸亏聪明的刘伯温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咚咚咚”磕头如捣蒜的感谢,并不敢接受、坚决推辞受封,还得真诚地把功劳推得一干二净。因为历经此事,他和领导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情分可言了,他当年鞠躬尽瘁所做的一切,现在反倒成了嫉恨的源头,只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其实,刘伯温真正的身份,只是一个熟知阴阳术数、精通战略战术、怀着一腔正义、一心建功立业的文人而已。不管他从语言行为上多么像一个术士,不管他在战场上如何运筹帷幄,从本质上,他是一个文人,学识渊博,文采斐然,性格执拗,拙于世故,圣人之言铭记于胸,天下苍生长挂心头。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他不会像无数民间传说里的刘伯温那样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相反,真实的刘伯温一生中充满了压抑:为求功名自小苦学、悬梁刺股、发奋读书,根本没有时间用他所谓的“机智”去戏弄地主老财和官老爷;青年时期在元朝官场上事事不如意、处处不顺心,最后终于在苦闷中放弃仕途;即使在跟着朱元璋打拼的那十年,他也不得不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因为他面对的敌人都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阀;而在朱元璋称帝后,他更是步步惊心,周旋在淮西集团和朱元璋之间,苟全性命。另外,他的性格太过于耿直,有时候耿直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他不懂得长袖善舞的道理,也不会左右逢源,这样的性格似乎和他神机妙算的谋划能力并不统一,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执拗的书生。很多时候,性格决定命运,即便是再有过人的智慧也拯救不了他。
这是刘伯温的不幸,聪明却又迂腐,在战场上计谋不断,但是在正义是非面前却光明磊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的本质不是阴谋家,而是一个书生,一个文人。所以,终其一生,他只是朱元璋麾下的首席幕僚、大明帝国的一位普通官员,他身上没有枭雄的气质才得以保全自己一家。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刘伯温时代强了不知多少倍,但以此为鉴,使自己在职场中变得从容,这是读书送给我们的“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