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了不起的我》书中的第三部分:开启成长型思维,推动思维的进化。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好是坏,而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这就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底层逻辑。生活中,有很多思维方式限制了自我的发展。
比如,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认为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说明自己能力不够,这是“僵固型思维”。这种思维的人,否定努力的意义,会为了回避挑战带来的焦虑而放弃努力,让事情陷入停滞,限定自我的成长。
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听话,孩子一旦不听话,就会很生气。这是“应该思维”。对他人的应该思维,让我们无法区分愿望和现实,无法和真实的世界互动。对自己的应该思维,让我们无法接纳自己,固化我们的想法。
妻子会把丈夫的“有时候不回家”说成“总是不回家”。这是“绝对化思维”,这种思维还会让人把事情的不好,绝对化成别人的错,或自己的错,因此指责别人或自责。
以上这些思维方式,作者统称为防御型思维,它们阻断了我们和真实世界而的交流,引发了不良情绪,让我们停止了自我探索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让一种成长型思维来抢占大脑更多的空间,让成长型思维主导自我的发展。

有两种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成长型思维。
第一,建立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举个例子,我想读书深造,可是没钱,怎么才能实现目标?
这时候,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钱是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就要先去挣钱。这样,我在挣钱的时候就知道我的目的是什么。
或者,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根本不现实。于是就会放弃自己目标。
前者就是创造性思维,后者是解决问题思维。哪种思维更利于自我发展,答案显而易见。
建立创造性思维,不是先想环境能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而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环境是怎样的,能够提供是什么,然后想办法弥补现实和目标
第二种是控制的两分法,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然后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做成计划,并努力把它做好。
作者曾遇到过一个博士生,他需要发表一篇科学印文索引的文章才能毕业。但他觉得发表文章不是他能决定的。因为他既不知道实验数据是否理想,也不知道导师是否有空帮忙改文章,因此,他很焦虑。经过作者的逐步引导,他的思维发生了变化。
他知道多次实验显然会提高获得理想数据的几率;经过多次催促,导师更有可能给出反馈。
这些“知道”的部分,都是他能控制的事情。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了,把他能控制的部分做成计划,然后按计划去执行。
很多看似不可控制的事情背后,都有可控制的部分,把可控的部分找出来做成计划,这样我们就有事可做,就不会一味地陷入不良情绪之中。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了不起的我》的第三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你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