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是放在第三位的命题。在他看来,人的需求不仅是分层次的,而且是不断攀升的。所以,对于芸芸众生而言,除了咽下最后一口气的瞬间,方不情愿地放下一切,否则,多数是追追追的节奏。当热,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脱离低级趣味的高人,如佛家人士和得道成仙的,修炼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咱只能仰望,还真学习不来。当然,中国还有很多没有解决前两个层次的,国家正操心让他们早日进阶。最纠结的可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那些虽然基本脱离了低级趣味,距离高级趣味还很远的人们,被困在欲望和理想中间,苦苦追求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尊重。
尊重是什么?就像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尊重的定义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不被打扰是尊重,有的人把拍马屁当成尊重,有的人把羡慕当成尊重,还有人把别人嫉妒当成尊重。反正对尊重的定义不同,会驱使人产生不同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模式。追根溯源一下,按照马斯洛的说法,尊重需求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人的自尊,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按照马斯洛老先生的描述,真会让人绝望到绝食。这哪里是人生进阶的第三层次,分明是一座珠穆朗玛峰。一个人得多完美,多有天赋,有多大的狗屎运才能达到啊!何况,这才是需求的第三层次,那要自我实现岂不是下辈子的事了。不过,人家老爷子也说了,即使在他的圈子里,自我实现的人其实也不多,所以还是不应该灰心,走到哪里算哪里吧,把它当成目标就行了,万一实现了呢?还是说回尊重,对于外部尊重,会更难一些,因为你不能强求别人认可你。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你是好是坏,总是有20%的人喜欢你,20%人的讨厌你,60%的人观望你。所谓的外部尊重,其实是你很难争取讨厌你的20%的人喜欢你,即时可以争取,代价太大,也要考虑是否值得。对于喜欢你的人那个20%,无论你是光芒四射还是灰头土脸,都会喜欢你,比如你可怜的父母和朋友们就是这一拨人。还有那60%基本是局外人,也是你获得外部尊重的主体。他们或许离你很远,或许离你很近。对于离你很远的人,除非你的成就光芒四射,如历史上那些大牛一样,才会争取到这60%,否则更多是这些离你近一些的人,那些会受到你影响或你能影响到的人。而作为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更看重的也应该是这些人。
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外部尊重来说,即使对于离你更近一些的那些人,获得他们的尊重也不是特别容易的。家人和朋友的尊重就不说了,因为离得近,所以想靠光环基本很难,只能靠人品去换。这个人品既有学识层面的,也是行为层面的,还有道德层面的。仔细想想,也挺让人挠头的。这一段时间,观察了隔离在家的孩子上网课,造成一家人的鸡飞狗跳,特别是崩溃到几乎全军覆没的妈妈团,简直让人笑死。作为一个与熊孩子斗智斗勇20年的高阶老妈,我的教训是千万不要和熊孩子死磕,你的威望、学识和道德水平,才是引导孩子的最有效路径,其余的都是浮云。要想改变孩子,先从做好自己,做好榜样,获得孩子的尊重和认可做起。从长期看,威逼利诱不管用,以牙还牙不管用,用爱的名义绑架也不管用。对于离你稍微远一些的人,如果可以靠光环,这当然是最讨巧的办法,只是光环毕竟是别人给戴上去的,基本不牢靠。除了满足虚荣心之外,可能也会捞点附带好处,但对于尊重这个命题来说,基本用处不大。因为你自己内心深处才是最大的裁判,就如自己不会把假花当成真花一样。只有真正对别人产生影响力时,才有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当然,人性里面一个致命弱点是,有时候过强的权力欲或控制欲会让人迷失,转而像吸毒一样追求虚妄的认可,这是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课题,咱也搞不懂。但是头脑不发热的时候,还是能分辨出别人是否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各种利益权衡。所以结论是:获取外部尊重优点难,但不是不可能,只是获取外部尊重的基础是内在配得上,这也是查理芒格的理论-获得尊重的最好办法是配得上它,财富如是,求偶亦如是。
这样看来,求得自尊就特别重要了。可惜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对于小孩子获得自尊有些不友好。由于家庭教育中强调服从大于爱,听话的孩子有奶吃;学校里也是老师先要满足被尊重,才有孩子的腾挪空间,所谓学习好的孩子有奶吃。只是孩子的天性里,探索、撒野和不爱学习是本能,听话和学习好都不是自然的事情,所以对多数孩子而言,学校教育都不会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咱不是崇洋媚外,在这一点上,其实欧美的私立学校会好一些,所以有些家长选择了这条路。只是中国孩子要面对另外一个挑战,克服水土不服和文化冲突,也说不上哪一个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高自尊。如果不是幸运出自于父母或一方的高自尊家庭,其实中国孩子的普遍自尊水平基本就是学校给予的水平了。可惜,这种自尊对外部因素和评价依赖有点大,还称不上真正的自尊。
真正的自尊到底如何获得呢?马斯洛虽然给出了定义,但没有给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行动方案。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也更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仔细梳理了一下,共性的其实也有一些。考虑到认知、行动和道德的联动关系,认知还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认知包括常识、知识,理性、公平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行动包括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实践,在公平基础上的努力,在努力基础上的成就,而不是想当然地指点江山和别人;道德因素比较多,个人理解最基础的应该是"真"(至少不说假话)、包容(至少不苛求,不道德绑架)和尊重(至少不控制、尊重别人为人的基权利),这是一般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也符合一般的人性道德期望。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要补上自尊这一堂课。或者,这是人生一辈子的课题。获得别人的尊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自尊是一个人努力就有机会做到的。自尊最难的是管理本性里的东西,如懒惰、虚妄、偏见、欲望、傲慢等,甚至需要一辈子与这些东西相杀相搏,所以佛家才说人生是苦的。但其实苦尽甘来的幸福也是今世所求,今世所享,不用等到那个还不知道能否脱胎为人的来世,所以值得去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