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本书的评价往往需要结合这本书作者的生平和其所处的年代来考量。《青春之歌》一书作于五十年代,描写的是自北京的一批青年学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故事中着力刻画了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等几人的情感纠葛和其革命历程。
从当时的年代来讲,这本书是很符合当时人的心理状态的,每个人都在设想新社会的模样,对新国家抱有最强烈的愿望,而人民对于有崇高品格的文学需求量也很大。毫无疑问这本书在当时是很成功的一部作品,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但是,现在再返回来看这本书,还是觉得这本书有失偏颇。
一、对于女主角林道静的刻画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其革命热情。
首先,书中对于林道静的革命精神加以褒奖,同时对于她身上这种敢于反抗的精神予以高度的赞扬,但是我们来看这是否符合人性。林道静作为一个地主的女儿,即使父母对他并没有很好,但是她也不应该在照顾她的老妈子告诉她的亲生母亲以后就如此决绝的和家庭断绝关系,这不符合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毕竟她只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一个佃农,其他事情并没有过多的了解。拥有这样的生活经历的人,应该是迷茫的或者纠结矛盾的,但是林道静一丝犹豫和纠结都没有,是很不符合人性格的。其次,她讨厌这种地主家庭,但是却和余永泽这个地主的儿子恋爱生活,很不符合作者的人设。或者说,作者为了让林道静这个角色更加的突出,所以在描写这个角色的时候过于的想要美化她,因此显得有些过了。
二、对于余永泽的过度贬低
在当时中华民族存亡之际,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余永泽只是在想要一心的搞学术,不关心革命,甚至不让林道静去参加革命。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极其的小资产阶级代表,但是,现在看来,作者在刻画余永泽这个人物的时候就带着几分贬低,因此这个人所有的行为都是错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为了烘托出林道静和卢嘉川一类人物的高尚和对于革命的热情,这样的描写方式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却过于的片面化,因此会让这个人看起来过于的孱弱。包括余永泽和林道静在一起时的哭哭啼啼,以及他听到学生运动的呐喊声时那种犹豫,都是在刻意贬低这个人。
三、对于卢嘉川的高度美化
卢嘉川算是作者笔下最最完美的一个人物了,形象俊美、有涵养、有高度的革命热情、聪慧而有领导力,他和女主角林道静的关系亦师亦友,后来两人渐生情愫,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嫌隙直接原因很多都是来自于卢嘉川。整本书中表现都是完美的觉得不带有一丝烟火气,因此有些失真。
整体来说,对这本书的评价需要放在一定的时代的角度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