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路上不迷茫我的大学
杨沫北大旁听往事——《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杨沫北大旁听往事——《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作者: 柳志儒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08:40 被阅读11次

杨沫北大旁听往事——《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柳哲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老北漂”杨沫,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北大情缘。她年轻时,一度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 据说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原型就是她自己。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小俞的脸白了,她以为道静又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故。‘没有什么。’晓燕冷淡地说,‘她在北大旁听呢。’”

杨沫,原名杨成业,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她于1995年12月11日在北京谢世。生前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青春之歌》是她的代表作。

她的三妹杨成芸,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白杨。她因父母不和,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母爱。14岁那年,她考进了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过起住校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她除了应付必要的功课以外,全身心倾注阅读中,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家庭瓦解了。母亲把16岁的杨沫强嫁给了一个军官。她毅然反抗这桩包办婚姻,又跑回到西山的学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杨沫的一切供给。

1931年9月初,杨沫去香河教书,就是新结识的北大国文系的学生张中行介绍的。去香河之前,她又与张中行见了两面。杨沫感叹张中行的书多,学问大,博古通今。张中行也喜欢杨沫的清爽、热情,以致在杨沫上车离别之际,两人已是恋恋不舍了。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感情迅速升温。

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相爱。同年夏天,杨沫怀孕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就悄悄在张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安身之所,张中行也时常过来照看她。

当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有些隔膜,经常相对无言。最后,杨沫去小汤山妹妹白杨的奶妈家,把孩子生了下来。儿子生下12天后,杨沫把儿子留给奶妈照看,自己坐一辆毛驴车,从乡村回到了北京。没让张中行花一分钱,费一分力,杨沫就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张中行也就很快恢复了对杨沫炽热的爱。

杨沫虽然埋怨他,却还是深深地爱他,原谅了他。自此,也就是1932年的下半年,两人在北京沙滩附近的小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杨沫给丈夫做饭、洗衣、缝缝补补,过着失学失业、半饥半饱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杨沫苦闷生活的转折,她终于从小家庭走出来,走进了大社会。

1933年的除夕夜,杨沫来到了当了演员的小妹白杨的公寓。这个晚上注定是杨沫生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从1931年到1936年,杨沫当过三次小学教员,当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那几年,她多是住在沙滩低矮潮湿的小公寓里,为的是便于在北大的旁听。

此时的杨沫,一颗年轻的心全部被共产主义学说吸引去了。这个不满20岁的姑娘,开始拿起笔来参加斗争了。她在1934年3月15日东北救亡总会办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了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热情很高。

杨沫晚年回忆说,当时她不知深浅,但勇气很足,有空就写,写散文、纪事、报道和短篇小说,用“小慧”的笔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报》副刊等报刊投稿,发表于1937年的4个短篇小说,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怒涛》写的是女知识青年美真,割舍了小家庭的爱,为大众的幸福,牺牲个人感情投身火热斗争的故事。主人公美真明显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静的雏形。这篇小说,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在北大周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了杨沫早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经过她不懈的努力,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了引人瞩目的大作家。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沈从文北大旁听往事

柳哲

1922年的夏天,沈从文从故乡湘西来到北京求学。1923年秋,他参加了燕大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由于基础差,面试时,一问三不知,结果得了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甚至把2元报考费也破例退还给了他。

从此,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当时,北大实行开放办学的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求知的社会人士敞开。旁听生不仅可以自由旁听,甚至可以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而北京别的高校,虽然也有旁听生,却有名额的限制,唯独北大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

在北大,沈从文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挚友、同好,如冯至、黎锦明、陈翔鹤等,他们互相切磋、交流、激励。在彼此间的相互熏陶之下,沈从文就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当时,他一边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边在银闸胡同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没日没夜地伏案写作。这个“乡下人”,虽温良柔弱在外,却顽强倔强于内。他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沈从文不愧为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的课程进行旁听。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沈从文在此间的文学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和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屡屡遭受退稿的厄运,幸运的是,北大的几位教授慧眼识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郁达夫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作家,同时在北大兼任教授。沈从文在创作上屡受挫折之际,给郁达夫写去了一封求助信。令他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亲临沈从文栖身的小屋。看到沈从文窘迫的生活,郁达夫不但慷慨资助他衣物、钱,还亲切地邀请沈从文吃饭,席间谆谆指导沈从文的创作。

除郁达夫外,北大的周作人、辜鸿铭等教授,都曾在创作与生活等方面,给予沈从文不少的帮助。在教授们的提携下,沈从文很快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界的名流,从而一步步跨进了文学圈,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只有小学学历的文学青年沈从文,通过在北大的旁听,不懈的努力,在北大多位教授的无私帮助下,最终成为北大名教授与文学大师,堪称中国文坛与北大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关文章

  • 杨沫北大旁听往事——《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杨沫北大旁听往事——《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柳哲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老北漂”杨沫,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北大情缘。...

  • 杨沫在北大游学的日子

    北京 柳哲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老北漂”杨沫,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北大情缘。她年轻时,一度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

  •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的逐渐成熟之路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杨沫的《青春之歌》。这是1958年初出版的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长篇。在杨沫笔下...

  • 2018《青春之歌》杨沫

    对于一本书的评价往往需要结合这本书作者的生平和其所处的年代来考量。《青春之歌》一书作于五十年代,描写的是自北京的一...

  • 季羡林北大旁听往事

    柳哲 我是一位现代文学研究者,也是一位北大游学者。北大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转眼已经快十年。春光明媚,回顾我...

  • 《青春之歌》读后感

    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到1935年期间。这个时期,日本先是侵占了东三省,又开始觊觎华北。...

  • 故事里的中国~青春之歌

    今晚看故事里的中国讲述《青春之歌》,杨沫先生写的这部小说,曾经在我的中学时代也看过,这部小说也点燃了我对祖国的热爱...

  • 2017-12-31携手和岁月一起度过

    岁月留下了我的影子,那时不懂得什么是青春,曾经读过《青春之歌》杨沫先生描写了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九一八,及一二...

  • 《青春之歌》读后感

    本文参加#读经典好书写读书感悟#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青春之歌》是我国作家杨沫...

  • 北大旁听历史名人榜

    北大旁听历史名人榜 柳哲 随着北大旁听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北大旁听传统,也备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北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沫北大旁听往事——《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cd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