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杨沫的《青春之歌》。这是1958年初出版的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长篇。在杨沫笔下,她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学生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来展现知识分子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的他们的故事,并以林道静的觉醒为核心,从而揭示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26106/cfe4551418a735dd.jpg)
杨沫不同于之前的路翎的个人主义立场,她的心理没有路翎的困惑,因此她所表现的是经过改造、及过滤后的对更崇高、更神圣、更纯洁的向往与追求,文中的林道静便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她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革命话语是对共产主义的自豪表白。不同于蒋纯组——革命的边缘人,他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使他挣扎于灵魂的痛苦。但林道静的精神解放,它负荷着权威话语:知识分子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中去,接受党的领导,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证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26106/cdd4892567da2a15.jpg)
杨沫创造了这一叙述的“反抗/追求/考验/命名”的基本范型,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并在小说中给读者们呈现了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成长的一个共产党的过程。这也是为何被称为“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中的一部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26106/77e51ef89edf385a.jpg)
接下来谈一下,林道静。她是一位具有自传性质,没有英雄的光环,是周边就有的人物,她那伴着忧伤、孤独、苦闷的个人奋斗历程,看惯了剑拔弩张紧张战斗作品的读者,便因此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更能够引起青年知识分子的共鸣。林道静这种亲切感是《青春之歌》得以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种作品中流露出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一度使作品遭到种种批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26106/cdfd6cab3e42ad0c.jpg)
革命与爱意双主题,女性被革命与男性气质吸引是混淆的,就像林道静与两个男人,余永泽和卢嘉川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用浓郁的抒情笔调、情景交融的方式写了林道静的三次浪漫爱情,具有细腻含情的女性意识。
在小说中以林道静的发展为主线,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过程,自己塑造精神偶像,但同时将自己描述为谦卑的女性,为引导者。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纯粹的革命,里面渗透出强烈的关注个人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会有《青春之歌》的改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