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大概是蒙台梭利理论中,家长们最熟知,也是最被误读和滥用的一个理论。
今天的大纲:
敏感期的由来、定义及特征敏感期的队友--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的种类错过了敏感期,怎么办?
敏感期的由来。
敏感期虽然是蒙台梭利的四大理论基础之一(四大理论基础:四大发展阶段,人类倾向,敏感期,吸收性心智),但是并不是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本人的发明。
荷兰植物学家Hugo de Vries在研究蝴蝶的生命过程中发现,蝴蝶刚破茧时,受到光的吸引,会爬到树的顶端,因为树顶端的叶子会比较嫩,适合它们还没有发育健全的口器。然而,当它们逐渐生长,口器发育地很强壮之后,它们就不再受到光照的吸引,会从树顶爬下来,因为此时它们可以吃老叶了。所以,被光照吸引的敏感期只持续在它们口器不强壮的时期,一旦不需要了,就会消失。
而且,动物的这种敏感性,人类身上也有。
敏感期的定义:
敏感期是在特殊的阶段(只存在于0-6岁),对特殊的事物有特殊的敏感性。
敏感期的特征,下面敲黑板:
敏感期只有在孩子刚出生的阶段,即0-6岁之间发生,而同样只在0-6岁发生的,还有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先按下不表,下一节会提到)。
敏感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本能(Transitory Instincts),每个敏感期只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中,敏感期作为孩子的内在导师(Inner Teacher),驱使孩子被环境中一些特定的事物吸引,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满足自己敏感期发展的需求。
如果这个时间段,孩子的需求被满足,那敏感期会戛然而止,孩子一些相应的能力会得到充分发展;而如果这个时间段,环境没有很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那敏感期也不会等你,相应的能力就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敏感期呈现一种出现-慢慢发展-达到顶峰-逐渐消失的状态,而到一个时间点,敏感期会彻底消失。在敏感期峰值的时候,家长可以观察到孩子一些很执念的活动:说话像唐僧一样停不下来,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永远不断电......总之孩子一直在重复一项活动,这些都是能够观察到的外显的活动。
但其实在出现外显活动之前,孩子就进行了内在的预备(Inner Activity)。孩子在进行内在预备的时候,大人觉得孩子什么都没做,但其实孩子一直在吸收环境,进行持续的内在预备。
几个敏感期并不是单独出现的,通常是几个同时存在的。有时候一个敏感期结束,另一个敏感期会立即跟上,就像大自然给孩子安排的时间表。
敏感期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出现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也大概一致。蒙台梭利提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敏感期的时间阶段,是根据她对大量儿童观察得到的一个“参考值”或者“建议值”,具体在每个个体孩子身上出现的时间,有赖于家长对孩子的观察。而家长要做的,是脑子里有一根弦在,当孩子出现某些方面的执念时,家长知道这个时期孩子可能处于某个敏感期,而之后通过观察来给孩子提供恰当的辅助。
敏感期的队友--吸收性心智
提到敏感期,就不得不提到吸收性心智了,毕竟两个特质是一起行动的。像敏感期一样,吸收性心智是在孩子刚出生的前6年才具有的特质。
所谓吸收性心智,是孩子能够在环境中毫不费力、不加区辨地吸收所有的事物。
拿一个说过八百遍,但是很直观的栗子,来比较6岁前后的心智形式。
6岁之前的吸收性心智就像照相机(特指胶卷相机啦),而6最之后的心智就像画画。
区别呢,下面敲黑板:
相机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所有的画面就会收录进来,毫不费力;而画画的时间则是与画面里的内容成正比的。
即吸收性心智是毫不费力的吸收环境中的所有事物,厉不厉害?
相机拍出的画面,是不加区别的,所以不管是风景还是垃圾,都会出现在画面里。而作为成人,则会加以区辨,只会把美好的风景放进自己的画作里。
即吸收性心智是不加区辨的,不管好坏,而成人则会加以辨别和区分。
相机按下快门之后,画面就成型了,是没办法更改的。而画画的时候,则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删减。
即吸收性心智一旦吸收了事物,就会把吸收的事物进行肉身化,帮助孩子进行自身的构建,奠定了人生的基础。
在0-6岁阶段,孩子的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是协同工作的。
以语言为例,如果吸收性心智会让孩子去环境中吸收所有的语言,那孩子理应学会了人的语言,狗叫声,装修的声音等等。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语言的敏感期会像一束聚光灯一样,投射在一定的区域(这里即是人类的语言),而聚光灯外都是出于黑暗之中。这个时候,语言的敏感期孩子会专注于人类的语言。
敏感期的种类
敏感期的种类是最被误读的一部分。但是玛利亚·蒙台梭利本人,只提出了秩序感、语言、动作协调、感官精致化、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而AMI又发展出了社会性行为的敏感期。
以下就介绍一下这几个敏感期的时间段、特点、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介绍的顺序,也以时间及逻辑关系展开。
秩序敏感期(Order),时间段:0-3岁,目的是建立内在秩序,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秩序敏感期出现的最早,很大原因是秩序敏感期为其他敏感期以及其他活动奠定了基础。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赖于一定的秩序来展开。
秩序敏感期,体现在孩子对时间、空间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严格要求。因为这个时间,孩子需要建立有序的心智,并且在世界上定位自己。
对应到实际生活中,孩子会要求一致的一日流程,会要求东西摆在特定的位置,不能有变化,要求每天给自己洗澡的成人是同一个人,以及洗澡的时候的顺序也是一致的。
蒙台梭利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妈妈把外套脱下来放在手臂上,孩子哭闹不止。大家都来安抚无果,直到蒙台梭利博士要求妈妈把外套穿回去。妈妈虽然心怀狐疑,但是照做。而当妈妈穿好之后,孩子立即停止了哭闹。
另外,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喜欢做躲猫猫的游戏,妈妈把脸捂住,再露出来,孩子会开心得不得了。借用老高的话,不是孩子有多喜欢你,也不是你长得多好看,而是孩子发现你的脸消失之后,还出现在同一个位置,就会很满足很开心。
所以,秩序的敏感期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孩子敏感期作祟,家长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处于很执念的敏感期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辅助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发展:
要在环境中设置清晰的秩序,让家庭环境井井有条。
在特定的环境做特定的活动。例如在特定的环境中吃饭、睡觉、玩玩具。设置清晰的一日流程,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而幼儿园清晰、整齐的一日流程,孩子就很喜欢。家里人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要一致。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的方式会让孩子困惑或者练就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技能,不利于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孩子的秩序感养成,不仅能帮助孩子形成心智的秩序,还能帮助孩子安全感的养成。推己及人,如果你知道一天的安排,熟悉身边的事物,就会对环境更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下面是路易妈妈在加丁说关于秩序感敏感期的演讲。
语言敏感期(Language),时间段:0-6岁,目的是掌握语言。
同秩序感一样,语言敏感期也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出现的。人类的孩子比动物有更漫长的童年期,而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类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的阶段也是异常漫长的。
但是孩子不会说话,并不说明孩子的语言不在发展。在语言敏感期的驱使下,孩子一直在吸收环境中的人类语言,而且孩子的内在也在进行预备,例如发声器官的准备,嘴唇、舌头、喉咙等等。
所以,即便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也要给孩子足够的语言刺激。例如在给孩子哺乳的时候,跟孩子说话,会发现孩子在很专注地看着妈妈的嘴唇,而且能看很久,这个时候,孩子是被说话的时候嘴唇的动作以及妈妈的声音所吸引。
那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给孩子足够的语言刺激,给孩子丰富、正确的语言环境。
例如:在给孩子哺乳的时候,妈妈要专注,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跟孩子说话,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
在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也要跟孩子对话:现在我要把尿布打开啦,我现在在抚摸你的脸,你的手臂,你的肚子,你的小腿,......;
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用规范的、丰富的语言,不要用儿童语;
在成人跟朋友交流的时候,要让孩子在场,虽然孩子还不能参与进来,但是孩子也会吸收你们的语言以及语言中包含的情绪和感情;
至于多语言的环境,如果想让孩子掌握多种语言,如中文和英文。理想的状态,是家里有人的母语是中文,且对孩子只说中文;也有人的母语是英文,且对孩子只说英文。
全世界所有的孩子,到6岁的时候,都会掌握所处环境的语言,不管是复杂的拉丁文,还是简单的原始语言。所以,要相信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和孩子的内在导师--敏感期,尽可能给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刺激,毕竟你给孩子多少,他就会吸收多少啦。
感官精致化敏感期(Refinement of the Senses),时间段:0-5岁,目的是构建智力。
0-6岁的孩子是感官的学习者,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来探索世界,构建智力。
在感官精致化敏感期的驱使下,孩子喜欢去环境中看、听、触摸,这时候会发现孩子的嘴或者手根本停不下来。
关于感官与智力的关系,我们看一下智力形成的过程:
吸收性心智会让孩子通过感官来吸收环境中的所有事物;
敏感期会像聚光灯一样照在特定的事物上,推动孩子进行选择,专注于特定的活动;
孩子将信息进行抽象,提炼出事物的本质,并且在心智中对这些抽象出来的本质进行归类;
在心智中储存的信息,就会变成他智力的一部分。
所以感官精致化的敏感期与智力的发展休戚相关。成人要给孩子设置丰富的环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进行感官的探索。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Small Objects),时间段:1.5-2岁,目的未知。
其实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应该算是感官精致化敏感期的一个延展。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即孩子在特定的阶段对特别细小的事物或者不明显的事物很感兴趣,很喜欢观察或者用手去感觉他们。
而此时,应该是在感官精致化敏感期的巅峰的状态,孩子会对大人可能都看不到的事物有兴趣,而视觉和触觉的敏锐度达到了顶峰。
此时,可能在你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他会蹲下来观察蚂蚁搬家;可能在你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他对绘本某个角落的一个小小细节抓住不放。
而此时大人应该怎么应对呢。拿蒙台梭利博士一个例子来说明吧。她书中提到一个日本的爸爸。在跟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孩子时不时地停下来观察地上的虫子和花草,而这个爸爸脸上十分平静,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等着孩子,等孩子志得意满地重新上路的时候,爸爸就会跟在孩子的后面继续行程。
动作协调敏感期(Movement),时间段:1-4岁,目的是协调动作,让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自主做选择和决定。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需要控制我们的动作。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可能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你跟他握手他打你一下,你靠近他他大力掐你的脸的现象。
但是孩子有动作协调的敏感期,会让孩子很乐意去发展自己的动作控制,用大脑来控制自己的肌肉。
大脑与肌肉和神经是相互反馈的关系。动作协调的敏感期会督促孩子去环境中做一些事情,而大脑会指引孩子去做特定的事情,而双手就会相应地摆弄一些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又会不断反馈给孩子,告诉他做的怎么样。通过这个反馈,孩子就会不断精致自己的动作,人的动作也就会越来越精致化。
作为成人,也要辅助孩子动作协调敏感期的发展。
当孩子去环境中触摸和活动的时候,家长不要制止;
要给孩子提供真实的、有目的的工作,因为此时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会促使孩子对有真实目的的工作感兴趣,例如做家务啦。家务劳动是最好的早教是不是?
社会性行为敏感期(Social Behavior),时间:2.5/3-6岁,目的:获得与他人相处的模式
时间上看,社会性行为的敏感期出现的比较晚,是出现在语言和动作精致化敏感期的后面的。这是因为,孩子只有先掌握了语言,以及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才能与人开展社交的活动。
另外,从3岁开始,孩子从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转变成了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也就是说,孩子从3岁开始,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会有意识地去模仿周围人的社交方式,与人进行社交,而且尤其对于同龄人的社交很感兴趣。
而这个时期,孩子还是通过模仿来形成自己的社交模式,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有礼貌,就不要对身边的阿姨大喊大叫,要做好角色示范。
而这个时期,也不是大人教孩子要如何跟别人相处,而是要让孩子进行足够的体验,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能对自己的决策进行评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交模式,并能为自己的社交决定负责。
错过了敏感期,怎么办?
现在的家长,往往处于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在育儿上不需要什么指导,随心教育孩子,孩子也能发展的很好;
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极端焦虑。尤其是敏感期,在看过上述文章之后,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已经过了敏感期,这个最好的机会窗口已经结束了,觉得亏欠了孩子。
而往往,最致命的,是后一个极端。
蒙台梭利博士说,人的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像在织一张巨大的网。而四大发展阶段的发展,也是一环扣一环,后面阶段的发展建立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如果孩子错过了敏感期的机会窗口,在0-6岁没有发展充分,那孩子这张网可能会出现破洞,也没机会重新再织一次(好吧这还是在吓唬你们)。
而错过敏感期,也不是相应的能力就没得救了,通过努力,还是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的呀。像我从初中开始学习英文(好吧暴露年龄),虽然不能像孩子那样毫不费力地掌握英文,但是通过记单词、记语法、跟歪果仁交流,我还是顺利地从英文系研究生毕业,现在也能顺利地跟歪果仁交流以及写字。
教育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人的发展不仅仰赖于0-6岁的敏感期,与基因、同龄人的环境等都有关系。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错过了敏感期,最坏的反应就是焦虑和亏欠感,因为你的这种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在传统环境下长大的我们,确实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我做手工就会手残,有人乐感很差,有人语言组织能力不好。
但是每个人都是有闪光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弱点”,而正是这些天赋与“弱点”,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成人的角色,一直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另外一个独立个体的辅助。每个人都是赤膊战斗的独行侠,要肩负独立的责任,剩下的,就要看自己了不是么?
愿每个人,都是各自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作者:Daisy,首发于知乎,侵权请联系删除
模范家长会分享最优秀的教育心得,最成功的育儿经验,让教育更轻松,让成长更美好,关注我们一起学做模范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