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感触不必立即表达,中间该有一段“追寻”的时间,学会接受“平淡”这一生活现实,然后把平淡向幸福靠近,你的收入与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这是心灵鸡汤吗?也许不是!
不挣扎不绝望不算青春
青春的关键词就是‘焦虑’,象牙塔的教育传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已经受到非常大的冲击,该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去舒缓这种焦虑?
白岩松三十二的时候,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还是赶上了分福利房的尾巴,自己花了小部分的钱。之前他搬了八次家,儿子的孕育和最初的成长,都是在出租屋里。
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上都拼爹、拼外貌。拼爹,起码得有爹可拼吧!白岩松八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母亲一个人带大哥俩。他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不也走到今天吗?
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可是很多人依然觉得青春最美好,不过是回忆时才有的感觉。
能面对平淡其实就是不平淡
到2009年,白岩松已经度过了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纪念,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感受:大学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很多事情后来再也难以复制。在大学里,一定要珍惜和维系集体的友情,这份情谊往往可以贯穿一生。
大学期间还要锤炼出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时仍然报着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这是这个年龄段必修的一门功课。将来,社会迎接我们的礼物,就是无数个打击,没有强大的内心,等不到成功那天,我们就被挫折打垮了。
新闻这行业,同样面临着能否做出独特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新闻资源被垄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那么拼的就是视角和语言表达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不可替代性就来自于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
感触与表达之间,还有追寻
有一段话特别有感触,说创作往往包看着三个步骤:
始于感触,比如我们被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打动,想要形成文章;
终于表达,这篇文章完成了;
但是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寻找第二个答案
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那就是什么事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
白岩松的舅舅是一个很棒的数学老师,白岩松上初二的时候,舅舅每天给他留一道平面几何体,然后让他画不同的辅助线,整整练习了一个月的时间。
很多年之后,别人说白岩松的思维方式总在已有的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也许有舅舅数学游戏的原因吧。这样的游戏让白岩松适应了什么事情都不止一个答案。
事实也是如此,白岩松自工作中早就习惯了逼迫自己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
无论是做新闻还是练长跑,很多人说要坚持,而白岩松则说:“我不需要坚持,因为我享受其中的乐趣。过程中的某几个关键点一旦突破,后面就是非常愉快的过程。什么事业一旦需要坚持也就离进博物馆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