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7

作者: 王驰1960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20:19 被阅读0次

            这个项目完成后,调查所的账户充盈了,最后的剩余差不多20万元,按照政策,我个人可以提取大几万元,同时还得到不菲的劳务费用(包括立项费、期间劳务、项目结余分成等),稀里糊涂算下来,也算是N多个万元户了。

            此时我毕业恰好9个月,离开中成地产不到半年。

            今天看,这点钱实在算不上什么,不过那时候我认识北京的几个“房虫”,在1988年,一套北京一进四合院的价格,也就3、40万,面积不会低于400平米。

            因工作关系,我回到中成地产,总经理直接接待的我,谈及往事,他告诉我,当时就是因为看中我在上大学以前有过6年的工作经历,有意把我放下去锻炼锻炼,没想到不到两个月,我就跑了。

            我也和他聊起我离开中成的真正原因,是体制下的人浮于事、裙带关系,人们的思维还在那种 “以斗争为刚”旧有思维套路上。我告诉他:“当时就算是经得住您对我的考验,在这种体制下,我迟早也会败下阵来,选择跑路。”

            他告诉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当时国有企业的通病。

            其实这个总经理是个真正的人物(他的女婿是国务院某改革研究所领导),不过因为已经年届退休,只能是量力而行。经过这次谈话,我也释怀了。

            他为了表示对我这个项目的支持,当场给我开了张3万元的支票,当然里面包含着对我所寄托的期望。

            期间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电视台专题部的主任,突然和我聊了一句,是否有意去电视台工作,专题部需要一个有策划和主持能力的人,他看我挺合适。

            那时候电视台还在北京皂君庙,电视媒体正处在旭日东升的好时期,而且台里赋予专题部的自主权也不小,发挥空间是有的。

            不过我当时在调查所发展得实在太快,也太顺了,这让我难舍,同时,我对电视的兴趣,似乎只是“玩票”,要是真入行,我没觉得我在这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潜力。

          《全国人民看北京》这个项目结束以后,我觉得我本人在能力方面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收获是全面的,最重要的是运筹、组织、调配等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对于一个不足30岁的年轻人,弥足珍贵。

            虽然我脑袋里又构思出更新的谋划,但我很清醒,这种项目,只是一种“作秀”,是一种壮大调查所影响力和实力的一种过渡,调查所还是要依托市场调查这个行业来发展,同时我本人还是希望伺机向体量更大的行业转移。

            我很清楚,我就是在借助调查所这个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转移,我需要时间、感觉和契机,更需要调查所全面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所长老岩有过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识的。

            调查所频频在媒体出现,必然会引起一些部门的注意,同时也引起外国同行的注意。

            那时候我本人还是天真,不懂什么是“羡慕嫉妒恨”这几个字眼的内涵,相反,一心一意琢磨着,如何光大这个项目的效果,计算着怎么快速跟进一个新项目如《北京人眼里的外地人》,甚至想到,随后继续搞《外国人眼里的北京》和《北京人眼里的老外》等系列,先火上几把再说。

            这些调查都有非常鲜活的纪实性题材,又结合社会学调查法做的民意调查,在当时,这些手法组合在一起,确实很新颖,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估计不出一年,调查所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会进入到一个体量更大的空间,进入到更新、更有前景的路径中发展。

          《全国人民看北京》这个项目刚刚落幕,还来不及总结,老岩突然通知我,准备接待外宾。

          1988年,尽管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已经不小,但是能够接待外宾的单位并不多,而且接待外宾的外事纪律,比后来要严格很多。

            我们这次接待的外宾,是加拿大A1调查公司的总裁戴维,他是通过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和全国记者协会,找到调查所的,要求对我们调查所进行全面的考察。

            我的任务是对这个外国客人做全面的介绍,并解答外宾提出的所有问题,相当于主接待人了。

            那时候不大懂怎么接待外宾,缺乏交往的应有策略,很是傻了吧唧的,人家问什么就说什么,有点竹筒倒豆子。

            虽然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和一些国家(甚至包括北朝)的留学生有不少接触,但毕竟都是学生,都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事情,不涉及其它问题。

            其实老岩和所里其他同事还不如我呢,他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懂也不会和这家外国公司交往。

            缺乏资料、缺乏背景调查、缺乏对方交流动机的了解,全是瞎子摸象,胡乱摸索。

            大原则还是有的,毕竟记协的外事部门事前和我们交代了外事工作纪律。

            本来“记协”是给这个戴维配翻译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人家不来了。

            这样里里外外全是我一个人翻译,我是既要介绍情况,又要两头翻译,还要控制场面,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只能随机应变。

            到调查所以后,除了节假日以外,我几乎是天天加班,每天晚上都有应酬,忙得是晕头转向。而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接待任务,这段时间我终于“闲”了下来,集中接待A1调查公司的这个总裁戴维,我带着他游览了长城、十三陵、天安门城楼等北京五六处名胜古迹,自己借机也算实实在在地放松了一下。

            很快,他在北京的访问就结束了。

            为了感谢调查所对他的接待,他在时任加拿大大使先生的官邸,举行了告别晚宴。

            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这个晚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dx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