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②:积重养静,成事者的四字箴言

《道德经》②:积重养静,成事者的四字箴言

作者: 时光流淌 | 来源:发表于2024-02-27 21:13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分析了轻与重、静与躁的对立统一关系,更阐述了成事者必须遵守的四字箴言——积重养静。

章节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01

“重为轻根”,重是轻的根本。

积重载轻,厚重的积累才能轻松地做到举重若轻。转化为时下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老子在《道德经》里进一步阐述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原意是指用车装载运输的军用物质。可以引申为物质与精神上的装备,甚至可以动词化理解为做好充足的准备,注重日常的积累。

终日行不离辎重,即日积月累,无有间断。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就是将“积重载轻”实践到极致的人。

曾国藩是一位执行力很强的理学大师,在写给兄弟的家书中,曾国藩说自己每天必须坚持做的三件事情是记茶余偶谈,用楷书写日记,读史十页。

同时他也告诫他的兄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正是曾国藩的勤奋与注重积累的品质,让他不仅成为晚清中兴名臣,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圣人。

02

“静为躁君”,静是躁的主宰。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灵就是“君”,肉体就是“臣”,“臣”是用来辅佐君、承载君的意志、将君意转化为现实的。

“静”和“躁”的关系也是这样,“静”可以主宰“躁”,以静制动。

关于静的智慧,除了第二十六章,老子在《道德经》中还多次提到: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意思是:如何让浑浊的状态澄清?静静等待杂质沉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思是:放空自己,清净无欲,内心宁静到极致,不受外界的干扰,就能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运作规律,洞悉事物的本质。

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思是: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由此可见,守静对于一个人修心和成事多么重要。

除了《道德经》,古代先贤们对于静的智慧和力量也有高度共识。

《大学》里讲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注重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更是将守静演化出一套每日静坐的操作方法和行为习惯。


写在最后的话:《道德经》告诉我们:

人内心宁静了,就不会被外物干扰,从而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人内心宁静了,就不会有太多欲望,从而可以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人内心宁静下,就可以澄清内心的杂质,拥有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能看透问题本质,能做自己的主人,何愁不能成事?

(本集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②:积重养静,成事者的四字箴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lx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