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叔,这个人的名字,的确够奇特,凡人称呼他都得叫一声叔,够气魄。不过,请大家不要误会,这绝对不是开玩笑,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的名字。
如很多人猜想的一样,田叔,田姓嘛,战国时期的田姓之人,十有八九都是和齐国王族有关,所以,自然田叔也不例外。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於乐巨公所。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史记·田叔列传》
如上所言,虽然田叔是赵国人,但,其祖上也确实是齐国王族之后。而再说田叔这个人本身,有什么特征呢?武有学剑,文有习黄老之术,另外还特别喜欢游历,如此,看到这三个特征,大家会想到谁呢?
是的,就是刘邦,这三样和刘邦也的的确确都是有很大关系的。如学剑,莫要忘记刘邦剑斩白蛇起义的故事;然后是游历,少年时期的刘邦可是以信陵君为偶像的,更是曾经一度游历到咸阳,可谓纵横天下;而再说黄老之术,从汉高祖开始,黄老之术便一直成为了大汉开国的基本国策。
当然,说了这么多,笔者不是说田叔就要谋反,而是说,田叔此人学的东西,确实是当时那个时代里很有用的东西,无论是从军还是为政,或是通过游历天下而结识天下英雄,这都是成为当时一个大才的必备之物。
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史记·田叔列传》
这不,很快,田叔便在赵地被友人给推荐到了赵国国相赵午那里,然后又被赵相直接推荐给了赵王,由此,赵王遂任命其为郎中,这可谓是一步登天啊。应该说,靠着田叔本身的才能,步步高升是肯定的,但,不料,虽然赵王也一样认同田叔是大贤,但,此时发生的一件事,却是改变了赵国包括赵王在内的所有赵国官员的命运。
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蟲出。公等柰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於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史记·田叔列传》
在这里要说一句,应该是太史公记录有误,汉七年是韩王信谋反,而陈豨是在汉十年才反的,所以,这里和陈豨应当是没有关系的。
汉七年,韩王信谋反,太祖高皇帝刘邦领兵经过赵国,遂在赵国停留了半刻。而此时的赵国之王便是先赵王张耳之子张敖,同时,张敖也是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夫婿,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此时的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亲女婿。
所以,要我说,这纯粹就是个误会。刘邦觉得到了女婿的地盘上了,自己也就那么一个闺女,所以,对于这个女婿自然就是没有顾忌了,有什么说什么,可能就是当时说的有点过,还嘴痒的骂了几句张敖。于张敖而言,刘邦不仅是他的主上,还是他的岳父,说白了就是爹,被自己的爹骂几句,能咋?很显然什么事都没有啊,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张敖愿意,可是张敖麾下的那群人却不依了。
唉,这就真的是主弱臣强的恶果,明明张敖自己都不生气,然后这些臣子却一个个貌似忠心的说,这就是刘邦的错,必须要让刘邦付出代价。大家说,这不就是在无理取闹吗?或者说,恐怕此时的这群赵臣,明为张敖出头,但实际上,恐怕还是要报私仇,说白了就是,杀刘邦才是目的,至于是什么原因并不重要。
而张敖也没办法,只能是尽力的劝阻,可是,管不住就是管不住,所以,史书才在这里记录了一句“会事发觉”,笔者很怀疑这就是赵王张敖告的密,不过,或许也不是,因为看后来的事,或许还真不是张敖告的密,总之,这场差一点要了刘邦命的事变,就这样在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下便被制止了。当然,天子一怒,血流成河,何况是刺杀天子呢?所以,那些赵臣也都明白,以赵午为首的这些人在失败后就都自杀了,不过也有个例外,一个叫做唯贯高的人却并没有自杀,而是接受了汉庭的关押。
但,赵午他们死看不要紧,可这一下子却让真正无辜的张敖几乎陷入了死地:
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馀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馀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史记·田叔列传》
由上述记载,当时的刘邦可能真是不知道是张敖告的密,或许,压根就不是张敖告的密,总之,刘邦的一句诏书,敢于跟随赵王入长安者,一律灭三族,由此可见刘邦此时的愤怒。但,正所谓那个时代最多的,就是不怕死的人。虽然说张敖御下无方,但总归也是有那么一群愿意追随张敖的人,由此,包括田叔在内的十余人便以赵王家奴的身份跟随赵王张敖来到长安受审。
然,这里出现的一句话,便是笔者最初断言应该是张敖告密的原因。这里记载了一句“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张敖派遣高密的人,便是贯高,为何?因为当时的刘邦连赵王自己的话都不信,偏偏贯高说完了缘故,刘邦便大赦张敖,由此可以看出,定然是贯高向刘邦仔细说明了是张敖派遣自己告的密,由此才让刘邦逃出生天的。不过,虽然刘邦答应放了张敖,但毕竟是在赵国出的事,赵王一个御下无方惊扰圣驾的罪还是跑不了的,由此,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汉庭遂下发诏书,赵王张敖就此削为宣平侯,除掉王族之位。
好吧,当笔者查阅另外一处记载的时候,才看到了相对准确的记载: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於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轞车胶致,与王诣长安。《史记·张而陈馀列传》
和笔者先开始猜测的差不多,但还是有差别,确实是贯高告的密,不过,贯高此人却不是张敖驱使的,反而是以一人之力救下了张敖,后来又因为鲁元公主的缘故,张敖才被贬为宣平侯。
总算是弄清楚了,但根据笔者看到这里的另外一处记载,笔者就有个猜测了,会不会当年的那场叛乱本身就是被刘邦早就知道的?而刘邦当时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废除各路异姓诸侯王,然在灭掉燕王和楚王之后,韩王再灭,那么剩下的几个,便都不好对付了。尤其是赵王张敖,自己的亲女婿,平常的那些比较阴损的办法自然不能用了,但是在这次事件之后,大家却是皆大欢喜,张敖成功被贬为侯,而且还是对刘邦感恩戴德的,由此,笔者或许也要夸刘邦一句技术高超了。好吧,这就是随便猜测,做不到的真的。
叔为汉中守十馀年,会高后崩,诸吕作乱,大臣诛之,立孝文帝。《史记·田叔列传》
虽然,赵王和赵国经历了大变,田叔也算是走了一遭鬼门关,但总归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邦在赦免赵王张敖之后,便接受张敖的建议,大力启用原赵王府旧部,如此,田叔便也是因祸得福,成为了汉中太守,如此,从高帝到惠帝再到吕后,最后又是到了文帝一朝,田叔这十几年的汉中太守之职务,也算是逍遥自在。
而至于田叔之后的故事,史书记载的有点啰嗦,笔者就不细讲了,总之都不是什么大事。一者是田叔为孝文帝夸赞自己曾经的同僚孟舒,让其得以官复原职。二者便是因为其他原因失掉官职之后,但在汉景帝年间因为处理梁王之案时的机敏,遂被汉景帝任为了鲁相,然后呢?又因为在继任鲁相后劝诫鲁王善待百姓,所以为鲁王所尊重。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史记·田叔列传》
以上,就是田叔的最后,在就任鲁相几年后,便逝去了,然后当鲁王赐予百金时,为其子田仁所拒绝,还说了一句比较有名的话,不以百金而侮辱先王之名。
嗯,关于田叔的基本故事就是这样。
嗯,或许就会有人问了?太史公记录田叔的意义何在?是的,笔者也想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凭什么?
然后,太史公的表面理由是:
守节切直,义足以言廉,行足以厉贤,任重权不可以非理挠。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史记·太史公自序》
的确,这里太史公简直是把田叔夸赞的快古今无双了,但,田叔究竟做了什么事,如上所述,虽然都很明智,能算的是个智者,可是,真的有太史公说的这么好吗?
很显然,太史公记录田叔是有真实原因的,那是什么呢?
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史记·田叔列传》
前面的话不必看,单单看看后面的那五个字,凭什么?凭什么田叔可以独立列一传,就是因为太史公和田叔儿子关系比较好,所以,便让田叔和他的儿子一起并入一传。
公平吗?汉初总共八个异姓王,有两个王,太史公连合住传中都不愿意列入,甚至连个字都不想提。更不要说汉初那么多影响深远的名将大臣们,他们仅仅是在某些只言片语中出现了一下,便被太史公直接无视,然而,田叔这样的,却是被独自列为一传,笔者只能说,太史公您老人家真是好随性啊?
您的随性,却让我们今人把本该知道的东西,却再也看不到了。是,每个普通人也都是应该列入史册的,但问题是,能不能择其重要的,而不是因为和自己关系好,就这样糊弄,好吧,笔者诚然自己有点失态。从上周开始,就这篇《田叔列传》,笔者足足看了十遍,楞是没看出此人独自列传的意义何在?当然,除了和太史公的关系外,笔者也已经实在想不到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嗯,说到这里,或许又会有人问了,笔者的题目中出现那盗墓之祖的意义何在?
笔者是没有发现田叔此人独自列传的意义,但是,笔者却在太史公的另外一处记载中发现了极其有趣的事:
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史记·货殖列传》
什么是掘冢?掘冢的白话意思就是,盗墓。而在这里,我们的太史公可是明明白白的记录了,盗墓这种奸邪之事,便是从田叔这个人开始的,所以,这才是笔者为何说田叔是盗墓祖师爷的原因,毕竟,是第一个嘛。
虽然,笔者不知道这里的田叔和那个田叔究竟是不是一个人,但,貌似史书中叫田叔的,好像就他一个人,那么,恐怕这就有意思了。
田叔,一个被太史公在独传中夸为是忠诚智慧的人,居然在另外一处记载中还是干盗墓的,那么,这背后究竟会有什么联系呢?
而众所周知,汉景帝时期,华夏盗墓事业算是逐渐兴起,而尤其是南方吴楚之地,古墓尤其多,然,貌似田叔可是在汉中做太守做了足足十多年,而汉中离楚国故地可是不太远的,那么,这其中会有什么猫腻的?
另外太史公记载的田叔曾“坐法失官”过,如此,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失掉官职的呢?而再配上这里的记录,或许就能解释通了,因为盗墓的事而被罢官,当然,这都是猜测,做不得真的。
总之,关于田叔此人的真实身份,恐怕还真没太史公在《田叔列传》中记录的那么简单。
田叔,真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汉良善之臣吗?仅仅就是因为他的儿子和太史公的关系好便就独自列传吗?
真真假假,究竟何为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