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新旧更替之时,际遇如我者难免嘅叹一下人生易老,呻吟几句花发早生。
昨晚,独坐。无意中又在做拿2022减自己身份证上的数字的心算题。年减年,月减月,日前日。糊里糊涂。猛然间一机灵:今年腊八是父母结婚50周年纪念日,金婚。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我一向对于非领袖非国家的生日、纪念日及好象近几年突然兴起的众多节日向来漠然,为此也没少让妻儿数落,朋友笑话。尤其新兴的这个节、那个节不如儿时“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来的亲切。不能吃穿无忧就天天过节。天天过的就不叫节了,那是日子!节日是用来纪念,实现敬畏的,是要有仪式感的。远不只是吃一顿喝一通。如何庆祝父母的“金婚”呢?思来想去,而今,庆贺的最佳方式还是聚一聚,吃一顿了。
于是联系弟弟、妹妹首先确认日期没搞错,然后邀约父辈。岁月无情,父辈已在凋零,或老或病。听到消息,大舅跃跃然却体弱不能成行。二舅欣欣然考虑疫情,说要给国家省心。三舅、姨姨姨夫永远力挺,乐然而至。更显得这次小聚必要而意义深重。加上晚辈子侄吾等共一十三人,一中午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勿庸讳言,50年是大多数人的大半生。相互守望,一路斯守。作为见证者,看到更多的是不易与艰辛,想到更多的是感恩与感动。养儿才知父母恩。老俩口一辈子都是教师,乡村教师。父亲做过校长,乡村校长。当年大半个村的人都是他们的学生,只是母亲直至退休也不是公办教师(不是正式教师也能退休,现在也挺纳闷),反正五十岁的孩子们都叫“杨老师”,她也乐呵。二老勤奋节俭,当年亦教亦耕,种地教书两不误;节俭的程度现在看来有点儿“抠”。贫贱夫妻百事哀,没办法。他们好学,父亲秉烛批作业或看书时放大的影子时时在记忆的墙上摇曵;在“乐盲”的我看来,母亲学会弹脚踏琴照着乐谱教孩子们唱歌简直了不得。他们与人为善,一度时期大家都说“好人就是无能”,爸爸也说过自己无能,但一直甘于做好人。他们吃苦知足,宁亏自己不亏别人。惜时惜物,从不浪费。教育孩子们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话音未落,言犹在耳。少年夫妻老来伴,二老惺惺相惜之余也争争吵吵,只是从来不对着孩子们。
子女们都收获、共享了他们的好名声。其言其行足以启迪子孙,垂范学生。
老了就是老了。二老谈到孙辈念书常说顺其自然,全然忘了当年如何数几我们弟兄几人。倒是现在也还时常告诫我们顾家少饮甭丢人。累一些黔首寻常百姓哪有什么成文的家规家训?也不敢说“家风”,村里人称之为冥冥中的“门风”。现在想来,他们哪里是老了?分明是一直叮咛:当好父母,做好自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切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
懒得查它,六十周年结婚纪念日叫什么“婚”?顺其自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草芥如我等,渺小似凡尘。因缘际会,问什么去从。干好手头事,做好一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