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69530/87409bbd9c6c45b8.jpg)
文章的内容各种各样。描写一件物品,叙述一桩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一、眼中所看皆可成文,但要设边界,加取舍
每个人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随时随处可见种种光景。生活处处皆是写作素材。但若不加处理,直接将所见种种光景记录下来,毫无疑问像一篇杂乱无章的流水账。
这类流水账文章对写作者起到记录作用,但对读者毫无益处。我们要学会甄别素材,就像对盆栽进行修剪,保留主干,去除多余的枝节。上文我们提到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我们必须挑拣出围绕中心的素材去记录,多余的统统不要写出来。
我们写光景的文章,要写那些感兴趣、有意思的光景。必须在种种光景里画一圈界线,把要写的都圈在界线里边,用不着的都搁在界线外边。因此,写文章要设立边界,不能不加取舍。
茅盾先生写《浴池速写》文章就先画这么一圈界线。读者试想一想:他那界线是怎样画的?
作者在浴池洗澡,眼睛环视一圈便可将整个浴池尽收眼底。但作者却只拣了几个正在浴池洗澡的人物来写。
写这类文章必须注意位置要分明,要交代清楚,读者读了后能在脑海中迅速勾勒成一幅画。
二、写“物”、写“人”,可推测其“内心”
作者写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是什么样就怎样写出来,不多加一句议论。
池子跟冷水龙头是死物,作者只是通过仔细观察,将它们的形状描述出来。
作者写洗澡的人,都是抓住他们的主要特征来写,而不是面面俱到。
通过作者所在的角度去观看他们的外貌和神态,去揣测他们的思想感觉。
因为是作者的推测,不一定很准,所以用了很多“似乎”“好像”“大概”之类的词语。假如去掉这些词语,就会变成作者能窥破人心,变成他人肚子里的蛔虫,想他人心中所想。这就不是专写光景的手法,会破坏全篇的一致。
描写尽量客观,以写实为主,不要钻到别人心里写。要学会通过你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自能领会文章意思,凡是读者能够领会的,就不用多余说。这跟上次提到文章要懂得留白,不要把话说尽了,带动读者动脑思考是一个意思。
作者的眼光钻到人物里面去的写法一般出现在小说里。作者一个人同时叙述小说里面每个人的思想感觉,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深切地了解各方面。
三、记述事件、描写景物,作者不必非要出场
专写光景的文章,所占时间往往很短,就只是作者放眼看出去的一会儿。
比如记述一件东西,描写一处景物,作者自己不出场,并不叙明“我”在这里看,那就不占时间了。
四、看得精密,才能写得细腻
写作需要仔细观察。尤其写景,观察很重要。观察细致,才能写得细致。
很多物体的形态,人物的神态若不是当时细致地看过,拿着笔伏在桌子上想半天也想不出来的。
学会捕捉,不管是景或物或人,都切忌面面俱到。要捕捉最有情态特征的,最能突然人物性格特征的或者最打动人的特征来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