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不仅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还是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肩上的责任、心中的道义、脚下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来诠释“奉献”二字真正含义,更是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沿着历史的脉络不断往前流淌,在不同的时代书写着相同的故事。
奉献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发出的《天问》。家国凋敝而楚王昏庸,仕途失意而小人当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夜深倚窗而立时发出的无奈感叹,为了捍卫心中的道义,也为了肩负起楚国大夫的责任,他纵身一跃,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那波涛滚滚的汨罗江畔,希望激起的阵阵浪花能够唤醒浑浑噩噩的世人。或许他不知道,虽然这一跃没能挽救回病入膏肓的楚国,却无意间被历史的镜头给捕捉下来,成为了汨罗江上最动人的绝唱。
奉献是贝加尔湖畔苏武耳边那清脆的羊铃声。他肩负汉朝重任,胸怀民族大义,在边塞潦草之地周旋于匈奴之间。悬在头顶的三尺寒刀没有征服他“杀身已成仁,无求生以害仁”的意志,塞北凛冽的寒风更没有弯折他“须臾尽枯,节旄尽落”的身躯。在十九年的灼灼光阴中,他心中对汉王朝的信念没有被岁月给消磨掉,反而如湖边的牧草一般郁郁苍苍。即使岁月苒苒,时代变迁,但在贝加尔湖的上空,依旧回荡着他那坚贞不屈,忠贞爱国的历史绝响。
奉献是孔明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担当与魄力。用他的卧龙之才定天下三分之势,空乏其身以报先帝的知遇之恩。白帝城托孤,他肩负起蜀汉全部的希望,即使面对的是乐不思蜀的后主,他也依旧遵循着自己对先帝的承诺,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谋大业而“竭股肱之力”,乃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南蛮,擒孟获,伐北魏,出祁山。功高至伟却不居功自傲,身怀不世之才却甘于陪衬之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哪怕壮志未遂,事业未竟,把满腹的遗憾化为了五丈原无尽的唏嘘,但诸葛孔明这个名字,早已跨过了时间的长河,响彻了整个寰宇。
论奉献者,小有见义勇为,敢为不平之事挥拳呐喊;也有慷慨解囊,以举手之劳解他人燃眉之急;亦有助人为乐,在点滴善行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更有克己奉公,将一腔热血挥洒于脚下这片土地。大有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也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赤子般的热枕和孤勇;亦有“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的隐忍与担当;更有“大丈夫有可为有可不为”的铮铮气节。
以奉立身,传承古国遗风;以献处世,光大华夏美德。翻开历史的长卷,前人为我们树立的典范已无需多述,守护好脚下奉献的净土是时代赋予给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个浮躁而又碎片化的时代,我相信依然有那么一部分人,即使麻布敝衣粝食,也不忘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即使“艰难苦恨繁霜鬓”,也不忘化作春泥,再育繁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