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了解太平天国历史的人来说,个人认为,有两个人的书算是必读,一个是罗尔纲,另一个是谭伯牛,楼主自诩“嗜书”,对于二人的著作倒也浅尝辄止过。既然尝过主菜,于是就对一些稀罕玩意儿有了兴趣,一如满汉全席吃多了,偶尔拍个黄瓜解解腻也是一种愉悦。
此书倒不仅仅是拍黄瓜那么简单。
照例,不谈具体内容,只谈读书观感。
此书是以外国人的视角看待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农民起义”。我们对于太平天国的认识,往往是扭曲而自相矛盾的,就“正统思想”而言,这是一次反对满清封建旧制度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最终悲壮的失败了——总的来说应该算是积极正面的评价(由于太祖那一辈的关系,我们总是把农民起义统统看作是正面的,居然连黄巢都是“英雄”,也是醉了),但是,由于现在的网络发达,我们总是能从各种渠道去了解到太平天国内部是多么的腐化,天王宫中数千个宾妃的传言也让人各种想入非非,再加上统计数据显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非正常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人口基数摆在那儿,没办法),所以总感觉那场战争离我们很遥远。此书妙就妙在跳出了“此山中”的位置,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外国人的思维(西学东渐,毋庸置疑,我们现在理解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当时西方人是类似的)去看待太平天国。
首先,我能从书中读到当时的“世界格局”,时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我记得我们的历史课本是单独把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分开为不同章节了,这是一个最大的bug,其实当时而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还算是频繁,与大国的互动虽说总处于被动的一方,但毕竟其实力和影响力摆在那里,从而总是无意的成为世界天平中的一个不容小觑的砝码——这一点是读“汉学家”的书最大的特点和收获。最妙的是当时世界的另一头正在发生美国南北战争,作者将二者作对比会给读者一个很好的思路。
其次,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前后两阶段,作者主要侧重于后一阶段的描写。甚至于都没提到《天朝田亩制度》,而是详细的描述了洪仁玕在香港受传教士思想影响,从而推行资本主义制度改革的内容。这可以作为一大补充。我记得教科书中对于前半段讲的比较详细,对于“有田同耕”的“类共产主义社会”还是备受本朝的青睐,而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只是作为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佐证之一出现,至于为何行不通,为何原来走“类社会主义道路”的太平天国会突然随着洪仁玕来到南京,封为干王主政后,立刻转为走“走不通”的资本主义道路呢,这个,可以从书中窥得。
本书还有些有趣的地方是对于中国人的描述挺有意思,譬如对于曾国藩,在我们看来,书中的曾国藩简直就是一个传统的迂腐文人,太平天国那边英才辈出,最后居然硬生生被灭了,简直不能忍——其实,这还是文化的一种差异吧。毕竟还是外国人呐。
嗯,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