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穷养,还是富养?正常养,教养人品,贵养气质
赳赳说中国
原创 2-23 8:26
电视剧《蜗居》,海藻的妈妈最后,在总结女儿的教训时,做了一番自责,觉得作为父母,没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
这就是女孩要富养的理论,但并不是要给女儿多少钱,而是尽可能告诉她,一些认知方面的东西,多带她见见世面,这样的女孩,就不会被一顿饭,或者过什么样的生活所迷惑。
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5.6%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很多家长奉行“穷养儿,富养女”,43.0%的受访者认为“穷养”和“富养”是指物质上的“艰苦”和精神上的“丰富”。责任担当(72.9%)、艰苦朴素(71.4%)被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该吃的“苦”。
中国父母多推崇“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笑死人了。本来就穷,怎么富养?她生日带去五星级酒店吃大餐,去欧洲旅游就叫富养了?本来就富,住内环漂亮公寓,就是不给儿子买苹果,买小米给他就叫穷养?正常养就可以了,馊鸡汤会喝坏肚子。
图/《爸爸去哪儿》王中磊儿子威廉,不管奥莉用什么样的力度扔过来,他都是轻轻地踢回去
富养的小孩出去闯,就算再碰壁,也知道家里还有个容身之地,手脚放的开,从小世面见多为人处事活泛,有家教的眼界也宽,自然而然自信有底气。
穷养的孩子每一步都走的相对不易,没后路机会也少,不敢犯错,有时候反而束手束脚。至于生活跟感情,因人而异,不能因为标签跟共性,忽略每个人的特性。
图/《爸爸去哪儿》
台湾作家刘墉对他儿子的教诲,他说希望他儿子,未来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整只龙虾吃得干干净净,让对方知道孩子见过场面;而当女朋友家龙头漏水时,又能立刻拿起扳手修理,让对方知道自己,绝非娇生惯养,而是有责任担当。
民国的富人家,都有一套培养继承人的办法。后来解放后,大家都没钱了,也就不需要了,自然就断了。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人品。
民国殷实的富家,坚决不让子孙碰黄赌毒黑烟,迷信巫术等败家玩意。这个是慢功夫,内外兼修。内在修养是从小读圣贤书,认同了圣贤思想,自己潜移默化了。
同时外部监督是书童看紧他。书童的作用,根本不是伴读,而是盯梢。少爷不懂这个,但老爷都懂。一般是通过书童的父母,获得信息。老爷接到报告后,不会暴露书童,而是找到其他证据后一顿暴打。
图/金陵女子大学
其次才是能力培养。这个看孩子的天赋。读书做官,经商开店,管理农业,都可能。看家族的生意,也看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做的,也就是给锻炼的机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看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黄帝内经有言,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要想知道一个人灵魂深处什么样,就要去看看这个人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所以啊,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不仅有一个老妈,还有一个丈母娘。
想想80、90年代,中国有多少农家子弟,因为考上了大学,而改变了人生命运。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出生精英阶层,最后做了的律师安德鲁,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无法确定留给下一代什么财产,但起码保证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教育,知识是抢不走的”。
图/纪录片《人生七年》
新周刊副主编何树青,曾在给儿子何小树城市指南里说道:
不要为了体面去美国,不要为了留学去伦敦和新加坡,不要为了成名去北京,不要为了时髦去上海,不要为了购物去东京和香港,不要为了美食去成都,不要为了艳遇去丽江,不要为了升华去西藏,不要为了看海去大连青岛厦门三亚,不要为了猎奇去四线城市。
这些城市都有标签之外的生命力和城市价值,自己去找,不要听信时尚杂志、旅游杂志和TIME OUT。
但不管父母们愿不愿意,高育儿成本时代已经到来。即使穷养,抚养孩子到18岁,也需要几十万元,富养的话,更没有上限。支撑这个庞大支出的,是家长们趋之若鹜的精英培育模式,这是个想想都头疼的问题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