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作者: 乐心炎 | 来源:发表于2018-04-10 14:18 被阅读0次

    一、四个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主要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

    * (1)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 (2)如何理解阅读的深度和境界?

    * (3)对不同类型的书籍是否有阅读的方式有不同?

    2. 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基于阅读的不同目的,以及阅读的书籍类型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就大部分资讯类(信息流)来说,“检视阅读”即可,这种内容基本没啥能够让读者有增进理解力的作用,对于哪些有助于职业技能、技术的书籍,以及哪些对提高对人、社会的认知有帮助的书籍如经济、历史、艺术、哲学等书籍,才是需要我们采用分析阅读,甚至主题阅读的书籍。

    阅读的三个层次“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实际是读者对某一领域的认知精进的一个过程,三者是存在拓扑关系的。

    3.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本书说得比较细致,展现了研究和做学问的逻辑思路。对读书这件事情的分析也比较全面,比较认同作者说的“读一本书其实是在跟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本质上,读一本书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的领域内的一本书,就是要从心灵上去理解作者的心境,不能带有个人的情绪色彩,毕竟研究和做学问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通过作者提到的分析阅读**或者主题阅读,至少在作者书中描述的那个领域,才能达到和作者一样的认知,再才能基于逻辑关系去构建自己对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的内容做理性评价

    4. 这本书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直以来,还感觉自己比较会读书,因为我对会读书的评判标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读的内容多”。在看完本书之后,发现在基础阅读阶段,自己都不一定做的到位。比如说某个关键词,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词汇,都会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以为了解了一种解释之后,就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含义,殊不知如果再根据上下文进行思考,这个词在整个上下文里会呈现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内涵。

    结合本书的理论,我理解如果自己想把本书提到的知识运用得比较好,首先是要像作者说的经历“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再有时间的情况下再进行“主题阅读”,最终能形成一套自己的**读书分类法**、**读书笔记法**以及**适合于自己的分析阅读法**。

    二、阅读是一种艺术

    阅读的目标一般有三种,一是获取资讯;二是增进理解力;三是消遣。

    能认知**阅读艺术**的人,才会关注增进理解力,是试图读某样自己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比阅读这个东西的人高上一截。为此,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

    增进理解就是受到启发,之前的一步则是获取资讯,如果只止步这里,只运用了记忆力,但重点是理解作者想表述的点,这就是自我发现型学习

    阅读是一种发现艺术,它包含了不论是否需要辅助的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读书的时候上课,和现在的自己阅读,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只是面对知识产生的疑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可能会立马回答自己,但是自己不一定能理解,仍然需要自己经历探索和理解的过程;而自己阅读,处理这些疑问,尽管没有一个真人立马告诉自己,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类似的及时答案,但是探索理解的过程又是一样的。

    三、阅读的深度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

    --弗朗西斯.培根

    阅读的层次是逐级渐进积累的。

    1.阅读深度的定义

    * 基础阅读:字面上的简单阅读,在没有字面识别障碍下的普通阅读,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资讯。

    * 检视阅读:在限定时间内,概览全书,通过系统化略读,主要目的是了解全书的主旨。

    * 分析阅读:阅读过程中,会提出很多系统问题,并逐步在阅读中解决这些问题。

    * 主题阅读:最高级别的阅读,为了某个主题研究的目的,阅读很多书,并列举和研究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进行分析并完成研究。

    2.基础阅读

    严格意义上说,达到了基础阅读就等于小学毕业了,理论上可以阅读任何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这里也会区分四个层次:

    * 阅读准备阶段:在心智上有能为阅读的准备,基本能够有普通的对话,可以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

    * 基本识字阶段:基本识字,有几百的词汇量,可以阅读简单的内容。

    * 建立词汇能力阶段:可以从上下文中**揭发**不熟悉的字眼,阅读成为一种探索满足好奇心扩大自己视野的事情。

    * 熟练阅读阶段:前三个阶段积累达到量变,是阅读的成熟阶段。

    3.检视阅读

    这个级别的阅读,需要以基础阅读作为基础,有两种一体两面的步骤,二者是有机的整体。

    A. 检视阅读第一阶段:有系统的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

    目的是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如“这本书是不是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有系统的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

    步骤(非常重要):

    - (1)看书名页;

    - (2)研究目录页,得到基本概括性理解

    - (3)看索引,摘选感兴趣泛读;

    - (4)看出版方推荐内容;

    - (5)基于基本概括性理解,摘选几章看看;

    - (6)大致浏览全书,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

    B. 检视阅读第二阶段: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到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这样可以保持节奏,坚持读下来之后,中间有些迷惑点可能被后面的内容自然解决了,如果中途停顿,自己可能会被这些问题纠缠,而中断阅读。读第二次的时候,基于第一次阅读的理解,解决中间的迷惑点会更加从容。

    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来读一本书是恰当的,重点在于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些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

    理解才是阅读的关键,结合这个目的,通过检视阅读来获取分析阅读的准备信息。

    4.分析阅读

    A.第一阶段:分类

    质疑某件事的有效性理论,二质疑任何事情的目的,却是实用

    TODO:【分类的标准和依据,这一点需要主题阅读和思考,下次再更新】

    如下的一些规则,都是针对论说性的作品适用的规则,其他类型则需要做一些调整。

    阅读规则之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B. 第一阶段:掌握书籍骨架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清楚明白,就是跟纲要的区隔是否清楚有关,所谓文章前后一贯,就是把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地排列出来。

    阅读规则之二: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注重书的整体性)

    阅读规则之三: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注重书的复杂性)

    阅读规则之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C. 第二阶段:在用词上与作者在思维上达成共识

    知识沟通过程中产生了模糊地带,说明作者和读者之间对一些单字的意义还没有共识,找到共通的词义时,沟通才完成。

    阅读规则之五:找出重要的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列举重要的单字,确认它们使用时最精确的意义,将他们找出来列成清单,再在旁边一栏列出这些字的重要意义)

    找出关键字的几种方法:

    * (1)通过了解上下文的含义,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可能正好是让自己头疼的词);

    * (2)作者明示的,作者着重强调的,或者读者通过领域知识了解到的专用词汇

    找到关键字只是前提,与作者达成共识才是目的。

    与作者思维达成共识的几种方法:

    * (1)理解专有词汇特殊用语

    * (2)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自己不了解的那些字词的含义。不论这个方法看起来多么像是在绕圈子,但却是唯一的方法。有些不同的字面会是同样的含义,而有些同样的字面确实不同的含义。

    D. 第二个阶段:判断作者的主旨

    阅读规则之六: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主旨就是对一个事实或观点的陈述。

    逻辑上,重要的句子是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它很可能是一些需要花费一点努力来诠释的句子。尽管这些句子对作者来说不一定是重要的,但也可能就是,因为碰到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时,应该会特别吃力。

    找到句子的主旨的方法:

    * (1)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这句话,就是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

    * (2)举出一个自己经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

    拒绝口语主义,记下了句子,但是没有理解思想。

    阅读规则之七: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论述(argument):一系列先后有序,其中某些还带有提出例证与理由作用的主旨。

    阅读规则之八: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那些问题,那些未解决。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那些事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形成自己的观点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

    1.评价

    A.理解“我懂了”

    经历了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两个阶段后,对自己说“我懂了”之前,最好先迟疑一下,因为在自己能诚实地说这句话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个需要评判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真的尽过最大努力之后,仍无法理解,说出“我不懂”也是个很重要的判断。

    阅读规则之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B.这不是辩论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沦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这里要求的不只是诚实,读者看到什么应该承认是不必说的,当必须同意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反对的,也不要有难过的感觉,这样的读者是情绪化的,而不是理性的。

    阅读规则之十:当不同意作者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和争论。

    (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C. “个人意见”可以通过找到“理论基础”来解决争议

    一个人如果看不出所有理性的人都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他就会对波涛汹涌的讨论过程感到绝望。这里强调的重点是,我们认同的是某个不同的意见终究有助于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是某个人的言语,这才是理性的思考。

    阅读规则之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判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做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里需要区分个人观点知识,如果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就可以看做是作者的个人意见。所以,除非读者对作者本人感兴趣,像读个人传记等内容,这样的读者无所谓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评论不是在评论书,而是在作者人本身。而读者感兴趣的是书籍本身,对于自己有责任的评论这件事情就要认真对待了。读者要就真正的知识与他个人的观点以及作者个人观点不同之处做出区分。如果自己赞同作者观点,需要与作者分享同样的理论,如果不赞同,则一定要有这么做的理论基础,否则,这个就是个人观点。

    2.赞同或反对作者

    A.理解“同意”的双重含义

    一位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后,掌握住他的主旨与论述,辨识与作者心意相通了。但是“同意”其实是包含两种含义的,第一种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第二种是我们是否同意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作者声称提供给我们有关事物存在于行动的理论知识,或是我们该做些什么的实务知识,当然,作者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譬如你(作者)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能会认为作者说的是人生而具有的智慧、力量与其他能力都是相同的。但是就我们对事实的观察,我们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们认为你错了。但是可能我们误解你了。或许你要说的是每个人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因为我们误解了你的意思,所以我们的不同意是毫无意义的,这里我们说同意与否,指我们是否理解了你(作者)的真实含义(第一层同意)。现在假设这个误解被纠正了,仍然有两种回答,我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是这时如果我们不同意,我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真正的议题。我们了解你的政治立场(第二层同意),但是我们的立场与你的相反。

    B.偏见与公正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及批判式的阅读,是可以相当有纪律的。如果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一下概念向作者说明:

    -(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 (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读者不能任意使用这些评论,除非他确定能证明这位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和逻辑。

    阅读规则之十二: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除非这些知识确实相关,否则就没有理由作这样的评论。

    阅读规则之十三: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实际是说作者的理念不正确,这样的错误可能来自缺乏相关知识(第一种错误),单也可能远不止如此(第二种错误),提出这点意见的时候,最好能采取币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 第一种错误:缺乏相关知识,就不太可能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或支持某一种结论;

    - 第二种错误:错误的知识,会引导出错误的结论和站不住脚的解答;

    阅读规则之十四:证明作者的不和逻辑。

    实际是说作者的推论荒谬,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突然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说的理论连不上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说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阅读规则之十五: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就是说作者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人能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因此作出这样的评论最好能精确指出书中的问题点,要不然就是无意义的,严格意义上说,光凭这一点并不能作为不同意一个作者的论据。

    五、辅助阅读

    上文提到的阅读都是内在阅读(intrinsic reading),指阅读书籍本身,与所有其他的书都是不相关的,而外在阅读(extrinsic reading)是我们接触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辅助来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相关经验;(2)其他的书;(3)导读(commentary)与摘要(abstract);(4)工具书。

    1.两种“相关经验”

    分为“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大多数人都有的经验是一般经验,但是不等于全体经验(所有人都有的经验);“特殊经验”主要强调的是经验的“特殊性”,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体验或者没有体验过的经验,这两种经验主要跟不同的书籍有关。

    “一般经验”的主要依据是是否需要依赖外界特殊经验的辅助,就像阅读小说和哲学书籍,判断这两种书籍中内容的正确性,用不着外界特殊经验的辅助。“特殊经验”需要外界经验的辅助,就像阅读科学性作品,要理解与判断一本科学作品所归纳的论点,就必须了解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报告与证明。

    2.其他书籍

    阅读其他的书籍,以辅助我们阅读一本书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阅读某些巨著。伟大的作品不只是相互关联,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或者按照年代的角度来审查顺序也不是一个坏主意,这些都不该忽略。

    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公用在于延后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伟大的作者一般都是伟大的读者,不妨读一读他们在读的书。

    3.导读与摘要

    在运用这些资料时要特别聪明,也就是尽量少用,因为(1)本书的导读不一定都是对的。(2)就算导读的内容是对的,内容也可能不完整。这些都会限制自己对书的理解。

    这里对读者的建议:读一本书的导读数据时,最好事前自己已经读完了原书,可以避免要么导读书的作者的观点限制了自己(内容覆盖上,理解深度上),要么会对这类辅助书籍产生依赖而自己得不到提升。

    而摘要的意义在于(1)读完原书后,通过看摘要可以唤起记忆;(2)做主体阅读时,可以通过摘要获取主题相关性。

    4.工具书

    工具书主要分为字典和百科全书,在运用这些工具书之前,自己必须具备很多知识:(1)搞清楚自己想知道什么?(2)得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3)了解要用到的工具书的组织形式(就是如何适用这本工具书);

    A.字典

    字典的用途是在碰到一个专业术语,或完全不认识的字时,才用得上。即是如此,在第一次阅读一本好书时,也不要急着使用字典,除非是哪个字与作者的主旨有很大的关联,才可以查证一下。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待文字,一本好的字典可以回答四个不同类型的有关文字的问题:

    - (1)文字是物质的-可以写成字,也可以说出声音;

    - (2)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

    - (3)文字是符号-这些符号是有意义的,不只一种意义,而是很多意义;

    - (4)文字是约定俗成的-这是人类创造的符号;

    B.百科全书

    跟字典一样,百科全书是拿来阅读好书用的,坏书通常用不着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不是拿来解决某个不同观点的争论用的,倒是可以用来快速而且一劳永逸地解决相关事实的争论。字典是关于的,而百科全书是关于事实的。

    - (1)事实是一种说法,说明一个事实时,会用一组文字来表达;

    - (2)事实时一种真实的说法,事实不是观点;

    - (3)事实时真相的反映,事实可能是:a.一个资讯;b.不受怀疑的推论;

    - (4)事实时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我们说事实会改变(所有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主旨,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它有可能被更有包容力、或更正确的观察与调查证明是错误的,与科学有关的事实更是如此);

    六、最佳实践

    1.方法论

    写读书笔记理解书的一种有效方式,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对书的结构概念以及主题思维进行三个维度的笔记。

    * (1)**结构:**关注全书的架构。

    * (2)**概念:**根据作者描述的内容,摘取出一些概念为研究所用;

    * (3)**主题思维:**广泛越多多本书为了研究某一个主题,这类笔记方式以主题为主线,从书中吸取精华内容。

    2.实践

    知道了方法论之后,这只意味着自己了解该怎么做,需要进行很多刻意练习,将这种了解意识,转化为潜意识

    意识潜意识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加以思索再行动,而后者已经将这种思索固化到大脑中,基本不需要思索就能通过神经反射来付诸行动。

    方法论这些书中提到的规则,培养成一个习惯,也就是将有效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才是最佳实践

    七、书中金句

    * 1. 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 2.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于理解。

    * 3.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 4. 如果一个定义里的每一个字都还需要去定义时,那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被定义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xn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