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眠有话说:
我不知道自己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翻开这本书的,有点激动吧。《生命的品质》的作者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第一次被他的文吸引是高中教科书上一篇文章《家》,可能有心灵感应吧,一下子就被他笔下的文字所吸引,你很难想象,是如何一个长情游子才能写出如酒醇厚的文字,久久不散余香。
那现在先谈谈自己的看法吧,可以拿起小本本摘抄了哟…
封面1.人不只是一个肉身生命,更有一个超越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
第一章这句话是题写在封面的语句,在开篇一章就探讨了对于生命的构成——肉身和灵魂。周先生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好友王川(著名花家)、杨绛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解读生命的内在含义。
在自身经历里,讲述了自己对残疾人的看法“在造化的恶作剧中,他们是我的替身,他们就是我,他们在替我受苦,他们受苦就是我受苦。”在这里饱含了作者对生命的谦卑和崇高的敬意,“上帝即骰子,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都同样无助。”除此之外,对人的健全做了细致的思考“世上没有绝对健全的人,有形的残缺仅是残疾的一种,在一定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由此可见,生命不仅超越肉体,还具备灵魂层面的理解,当获得肉体的健全,也要有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达到所谓的幸福状态。解读了上帝虽然可赐给一个人不健全的肉身,却很难干涉一个灵魂的状态,一个灵魂上的超脱,我们人人平等,以一种尊严的方式活着。
那把眼睛如花朵般摘下的死亡,将无法企及我的双眸…——诗人里尔克
2、生命大于肉身,死亡揭示了肉身的有限,却启示了生命的无限。生命的内在疆域无比宽阔,只要你能进入其中,每一个当下即是永恒。
王川篇作者从海德格尔的角度“面相死亡而存在”分析生命的内在意义。不局限在生命的长短,而是具体关照当下,“利用生命每一刻来转化内在”,可想而知,生命的脆弱不在于身患疾病亦或是遭遇多少灾难,而是不停的欺骗自己时光还很长,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来禁锢自己,陷入过分恐惧的境地。“身在黄金岛,何须寻凡石”,不过分计较生活中的得失,作者列举了王川的一具体事例进行证明"就在2003年他常给我打电话的那段时间不久,他卜居的小渔村遭受十二级飓风袭击,而他在那里辛苦画出的一百五十多幅水墨画被雨水浸泡成了纸浆。"但当事人王川只是寥寥几笔点过这件事“消融于生命自身之中的生命,乃是无限丰盈的自足。当下水墨画被水弄湿的讲法已无聊至极,只好随它去。”面对晚期胃癌,他向自己预言“此时,我的人生又是一次开始。”
3、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杨绛
杨绛篇图片展示的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是关于杨绛先生对鬼神说的辩证,确实颠覆了我的看法。鬼、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特性而去否定其存在,为什么呢?她说,因为真善美也看不见摸不着,难道就没有美德了吗?作者也称赞了杨绛身上的那种敏锐的感知和勇敢。在此之前作者还具体说明了自己与杨绛先生的不同看法却有共通之处,引述杨绛先生“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提出了对这个时代的看法,呼吁关注人性背后的阴影部分,努力多实现光明的一面。关于这个问题也让我疑惑不已,因为之前的读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一个章节也写到黑与明,善与恶,如果没有邪恶的存在,又如何评定善呢?善与恶的分界线又究竟在哪里呢?回到这一章,作者站在杨绛先生关于“灵性良心”的解读“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启迪读者去深入思考灵魂问题,灵魂不灭,源于信仰,“有了信仰才有价值。”人生有许多想不透弄不白的问题,每个人都在琢磨,琢磨其意义和存在,走到人生的边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尼采
结语:第一次接触这种文章,第一次写这种哲思类的问题,有疑惑不解,也有许多收获。人的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抵达天真。愿拥抱生命的本真态度,更多内容请看下回分解。(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搜书交流)
网友评论